冬日已臨。一天下午,我閑步山邊,見人行道上伏着一隻蝴蝶,看來已是奄奄一息,卻依然斑斕可愛。我輕輕拾起,放在及膝的草叢,怕遭人踐踏。
蝴蝶往往令人想起蜜蜂。今天,小孩子都會讀過蝴蝶與蜜蜂的寓言,一般是說蝴蝶懶惰貪歡,蜜蜂則勤奮釀蜜,最後「冬日來了,北風凜冽,雨雪紛飛,小蜜蜂在溫暖巢中,享用自己釀造的蜜糖;蝴蝶瑟縮枯葉之下,淒涼凍死」。英國十八世紀詩人鮑爾斯(William Lisle Bowles)有《蝴蝶與蜜蜂(The Butterfly and the Bee)》一詩,也借蜜蜂之口譏諷蝴蝶:「予辛勤晝夜,恥忽忽悠悠(Content I toil from morn to eve,/ And scorning idleness)。」
不過,我國古人對蜜蜂可不是那麼欣賞,或曰:「蜂蠆(蝎子)垂芒(刺),為其毒在後。」言蜂之毒。或曰:「蜂目(眼睛如蜂突出)而豺聲,忍(殘忍)人也。」言蜂之狠。或曰:「亂紛紛蜂釀蜜,鬧攘攘蠅爭血。」言蜂之貪。蜜蜂每見可能與之爭蜜者,即舉尾螫人,終生為掠奪而營營,只求冬日得安居飽食,正是「算人常欲殺,顧己自貪生」,何可嘉之有。
蝴蝶則是天生無害於人,不與物競,只會為人間添姿彩。繁花姹紫嫣紅,但終有枯萎的一天;蝴蝶之美,卻是到死不渝,那應是至善之形於外表。今試為蝴蝶頌,以反「蜂勤蝶懶」之論:「花間平野自翩躚,雨冷風寒恥乞憐。絕勝狂蜂貪狠毒,不傷萬物死猶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