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難頻仍 官民有責(簡培發)

山難頻仍 官民有責(簡培發)

香港近期山難頻仍,單是聖誕一天竟錄得34宗山難意外,好像成了假期的「風土病」?

論行山,筆者算資深,打從1970年始就走遍香港遠遠近近、大大小小的山頭野嶺。那時,山難的意外真的很少,何解現在的山難咁驚人呢?據我的觀察,有幾點要和大家討論。

一、交通稱便。以前交通無現在咁稱便。資訊不發達,也無流動電話。行山多跟行山隊,行友守秩序地由頭跟到尾,列隊浩蕩,當中也有服務行友沿途照顧,很少會出現走失人的現象,就算出現意外如暈倒、拗柴等,在群策群力扶助下,自行解決。

香港行山是全世界最令人稱讚的地方。現時交通便利、互聯網發達,開個app便可縱橫香港山水,也許太稱便,不滿足一些尋幽探秘的山友,於是膽向險中行,獨個兒闖澗,穿林越崖,三牙(東中西狗)連走,南蛇北脊,獅頭直壁,鳳凰倒腕石河,馬鞍雁蕩迷谷,這些危崖越險,望見都令人腳震。

二、市民輕視行山安全。其實有些山難出自無知與自大。我曾見過一位穿裙子的女人拖住狗狗獨自行大嶼山的狗牙嶺。近年行山界更出現一股不健康的現象,流行「打卡」,有些山友專挑難度勁高的險境,貼張睇見令你冷汗直冒的威水相,風氣一時趨之若鶩。年中在東涌黃龍澗和西貢飛鳳澗的意外,兩位死者都是筆者認識的行山前輩,經驗可說響噹噹,最終也死在山難,令我眼眶泛紅。

民間組織需政府扶助

三、政府不重視。政府(包括不少市民) 從來把行山活動視如去郊野公園「野餐」,只懂叫人清潔郊野、把垃圾帶走,但對於山野知識的安全從來都不重視/不認識。又有些港人缺乏行山的知識,如裝備、天氣、急救等,挽個膠袋帶樽水便上山。現在香港行山活動的推廣,竟無一個政府部門專責,只得漁農署屬下「郊野公園委員會」委任一些顧問,有需要時提些意見或開下會。現時較為積極推廣只得「旅聯」和「樂善行」這樣蚊型組織。假若能得政府扶助,由這些民間組織把行山活動納入正軌,群策推廣,我相信山難的意外必當減低。

四、傳媒推波助瀾。傳媒喜歡發掘一些新鮮景點,對推廣香港山野功不可沒,但有時出現譁眾取寵,沒清楚提示路線的難易,有𡃁模一身盛裝打扮行山,令不少人產生錯覺,認為山路是條easy walk。就像早前某大台介紹大清水的「綠蛋島」,路線對新手有點難度,崎嶇路徑步幅差距大要擒上擒落,少點體力都難以應付,我曾在此見到一位新手行到抽筋,遍體傷痕,苦不堪言。

五、行山隊減少。曾發生過一宗行山意外,一位行友於活動中身故,死者家屬告上法院要求賠償,由此嚇怕不少行山隊,趨轉小組活動,不公開。而新手往往只從網上或KOL獲取片斷資訊,在缺乏資料或經驗、不知量力的情況下冒險攀爬,正正意外就這樣發生。

六、免費救援服務。相信香港的救援服務應是全世界最慷慨和大方的。我曾碰過幾次,山友因拗柴和體力不支,不理環境如何,即召直升機,還說:有資源不用就笨囉。大家還記得消防隊長邱少明在馬鞍山吊手岩因拯救一對被困在懸崖的山友,不幸失足墜崖而死的慘劇嗎?坐在冷氣房的庸官是否應檢視制度呢?

台灣山難數字比香港低,原因是政府透過不同管道如傳媒、登山組織,多方面宣傳/教育民眾登山安全的意識,以及用者必付制度。記得一位山友在南投縣獨登中央尖,因天氣惡劣而迷路,政府派直升機和救援隊拯救,可幸把他救回,事後埋單繳付30幾萬台幣(約10萬港幣)。當大家都知道使用這些救援需付昂貴的費用時,必會更加謹慎,山難也會減少。

香港的山水真的很美,美得連韓日歐美山友動容。「山」永遠都歡迎我們,請謙卑,請不要逞強,請不要輕率。每逢行山,請結伴同行,互相照應。提高裝備的質素,有助減低意外的發生。

簡培發

資深行山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