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1996選秀「黃金一代」成員馬貝利(Stephon Marbury),也許有不少NBA球迷心目中的印象是:一個因為個性偏差而浪費了天賦與機會的失敗者,最終要流落到中國CBA吃飯,尤其親歷過那個年代的人更特別感到可惜。有一套關於他的傳記紀錄片《A Kid From Coney Island》最近上了Netflix,看過之後或許能對這位球星有更立體的理解。
影片中關於他後來在中國打球的部份其實不多,很大比重落在他早年經歷上。馬貝利成長的80至90年代,正是霹靂可卡因(crack cocaine)毀滅性地橫掃美國各都市低下層社區的時期,他出生長大的紐約科尼島公屋社區也是個重災區,年輕黑人(尤其男性)都在極大的危險和誘惑中艱困成長,能夠活得過25歲、高中畢業和不需入獄已經是一種成就,教育和經濟資源缺乏,逃離貧民區的出路非常少,打籃球無疑是其中之一。
馬貝利的幾個兄長都是籃球好手,曾經被家族甚至社區街坊寄予厚望,但都失敗而回,最終由這個小弟弟達成了NBA之夢。也許因為後來馬貝利久居中國而讓人忘記了,其實在他出道那幾年,跟艾華遜(Allen Iverson)是當時NBA兩個形象最Hip Hop的代表,除了因為他們的球風和激情投入,也因所經歷的掙扎跟許多幫派rappers無異。
馬貝利失意於NBA,他本身的性情和錯誤選擇當然是重大因素——試想如當初在木狼他沒有求去,跟加尼特(Kevin Garnett)繼續合作,這對年輕組合的前途肯定無可限量,之後的生涯浮沉也可避免。但從真實人生的角度看,一個從科尼島貧民區過關斬將衝出來、憑才能賺得富足生活的年輕人,遠遠跟「失敗者」三個字沾不上邊。
喬靖夫
小說家+武道狂+籃球迷
周一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