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題:2021 10大投資關鍵字

財經專題:2021 10大投資關鍵字

香港人去年陷入低谷,除了日常生活被武漢肺炎疫情打亂,港版國安法的出現,亦將港人不安情緒推向極點。踏入新一年,外圍有拜登勢將上任美國新總統,政經政策變化難料;中美博弈續打持久戰,港股料隨兩國關係大起大落。2021年是否能否極泰來?今年10個投資關鍵字,你必須要知道!

1.【拜登時代】

「拜登時代」為今年揭開序幕。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未上任已決定了部份經濟部門人選;聯儲局前主席耶倫獲提名執掌財政部長,此要職除了主宰美國財政大權,亦有份參與美國貿易政策制訂工作等。

美國經濟復蘇無疑是華府的首要任務,惟「藍色浪潮」落空下,救市力度或不及預期。目前,民主黨勉強維持眾議院的多數優勢;而參議院的100席中,共和黨與民主黨分別有50席及48席。拜登會否成為「跛腳」總統,將於1月5日喬治亞州兩席參議員決選而揭曉。

對華強硬政策料短期不變

花旗銀行投資策略部主管黃柏寧指出,若民主黨未能保住兩院優勢,拜登的加稅、大量財政刺激等經濟政策能否推行,存有疑問,「振興經濟的銀碼是(參眾兩院)爭拗點」;至於對中國的政策,預料短期亦不會有變化,「避免令美國民眾覺得(政府)示弱」。

黃柏寧又指出,低息環境下,若面對通脹升溫而財政政策不足以救助經濟,美國聯儲局取態將成市場風險,「若儲局或各國央行比大家想像中早『收水』,對市場氣氛影響大」。

2.【比特幣狂熱】

不少比特幣(Bitcoin)大好友普遍繼續唱好,料今年最高見10萬美元(約78萬港元),最牛的花旗策略師Tom Fitzpatrick大膽預期,比特幣年底可升至31.8萬美元(約248萬港元),「就像是1970年代的黃金,很可能一飛衝天」。

拜登或加強監管

以巨大波動性見稱的比特幣,於去年12月27日升破27,000美元,若到達最牛目標,意味升幅逾10倍;不過市場憂慮,拜登上任美國總統後,將對加密貨幣進一步監管審查。

至於傳統貨幣中,「美元弱、人民幣強」為主流投資界的預測。花旗預料,人民幣今年底高見6算,乃自約六年前新高,即2015年8.11滙改前的高位。利好人民幣的因素包括經濟復蘇勢頭較好、中美息差處於高位吸引資金流入等。

此外,數碼人民幣仍處於試驗階段,惟已出現假幣,日後發展需視乎國策而定。

3.【移民走資】

隨着港版國安法去年7月「蓋印」,2021年本港或掀起新一波移民潮。其中,英國政府最新推出的BNO「5+1」簽證方案,將於1月31日正式開放予香港人申請;英國內政部預計,落實方案後,首年至少有15.4萬香港人入境,到2026年前或有25萬至32萬人移民。

香港中文大學早前公佈調查指出,全港約有15%市民已為移民作準備,比例創近三年新高。多國亦放寬香港人移居當地條件,除了澳洲、加拿大、美國等「五眼聯盟」成員;芬蘭早前亦推出90天移民計劃,吸納全球科技專才,一個月內已吸引逾5,300人申請。

此外,台灣國家發展委員會日前完成《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修訂草案法規預告程序,新規定放寬港澳居民在台創業移民限制,只要在指定集資平台投資200萬台幣(約56萬港元),就可向台灣有關部門申請創業家簽證,條訂草案近日將報請台灣行政院審議。

4.【疫苗效益】

市場去年已偷步反映武漢肺炎疫苗為經濟復蘇帶來的憧憬,不過現實會否如劇本般上演,仍視乎疫苗成效、運輸、廣泛程度等多個因素決定,可謂「關關難過」。

花旗給予中國及美國GDP今年分別增長8.2%及5.1%的預測,黃柏寧指出,兩國復蘇之路各有隱憂,「中國要看中產或以下的消費力能否釋放,從而推動消費成為經濟增長領頭羊;美國要看財政刺激措施係咪到位,以及民眾生活習慣有幾大程度嘅恢復」。

至於本港經濟前景方面,花旗預料全年GDP增長3.5%。黃柏寧稱關鍵是武漢肺炎疫苗及旅遊業復蘇,「地緣政治不會放得低,只看會否較平靜;但香港資產的流動性仍向好,水浸得好緊要」。

5.【5G時代】

5G技術的十大應用場景包括車聯網、無線醫療及智慧城市等,武漢肺炎疫情雖刺激遠程醫療的需求,不過營運成本高企、基站建設數量不足等既有問題仍然存在,能否掀起時代高潮仍要拭目以待。

5G好消息是,企業燒錢意願未減,全球行動通訊系統協會預料未來五年內,5G投資在全球移動電訊運營商約1.14兆美元的資本支出中,比重高達78%。

智能手機為5G技術應用其一接入點,蘋果公司擬提升今年上半年iPhone產量至9,600萬部,按年增30%。不過,即使有智能手機在手,香港首階段5G服務均採用非獨立組網(NSA),即沿用4G核心網絡但轉用5G頻譜提供服務。中移動(941)率先啟動獨立組網(SA),不過覆蓋範圍、網絡穩定性等仍然有待觀察。

市場上,5G智能手機走向中、高階路線,較低價的入門版智能手機或要等多幾年。

■5G智能手機走中高階路線,較低價入門版或要等多幾年。

6.【電動車】

美國電動車(EV)股價去年已「開行turbo」,龍頭特斯拉(Tesla)自去年低位升了約8.7倍;中資電動車股從後追趕,比亞迪(1211)亦升了約5倍,今年料繼續是大勢所在。不過,由全球龍頭Tesla稱霸市場的格局出現改變,蘋果公司首款電動汽車Apple Car料今年9月發佈,電動車之戰將進入白熱化階段。

中美在電動車政策層面的發功亦不容忽視。美國新任總統拜登在競選時已表明,會推出有利EV行業的政策,若國會通過電動車補助及減稅方案,將為美國EV帶來一大優勢。

多間科網巨企挑戰Tesla

內地方面,國務院亦定出2025年新能源車銷售佔汽車新車總銷量約20%的目標,態度進取;多間科網巨企亦有投資電動車,阿里巴巴(9988)、小米(1810)投資了小鵬汽車;美團(3690)投資了理想汽車;騰訊(700)亦投資有蔚來汽車。

中美互鬥勝負難料,惟台廠供應鏈已確認是贏家之一,全因「芯片為王」;隨着Tesla增產,蘋果公司等加入戰場,不少台廠出現「爆單」情況,前景備受看好。

7.【資金東移】

武漢肺炎疫情蔓延全球,正當歐美陷入封城危機,中國等亞洲國家率先控制疫情;有分析預期,亞洲經濟復蘇將較歐美快,因此有更大的投資潛力。高盛發表報告指出,經濟投資中心將由歐美轉移至東南亞國家。

東南亞等地近年成為全球經濟增長引擎,肺炎疫情更成為另類催化劑、推動亞洲增長。瑞聯銀行預期,疫情後遺症將導致全球處於低通脹及低利率環境。該行看好中國市場,預料2020年中國GDP按年升2.1%、今年急升8%;印度緊隨其後,今年GDP料漲6.5%。

8.【東京奧運】

日本的武漢肺炎疫情屢創國內確診個案新高,該國去年底宣佈實施鎖國至今年1月;除了面對經濟停擺,原定去年舉行的東京奧運,損失勢持續擴大。

東京奧運一再推遲,奧委會表示今年不論是否有疫情或疫苗,都會舉行賽事;不過或會限制觀眾人數,將沿用原定規劃場館及賽程,「希望避免在完全冇觀眾的情況下舉行」。

日本原本估計,奧運賽事可吸引400萬名遊客到訪該國消費,單計商品銷售已拉動國內消費達292億港元。日經報道預料,該國今年GDP將最多損失2,336.1億港元;亦有分析認為,日本GDP去年萎縮5.5%,今年或可恢復增長至2.3%,但經濟前景仍然不明朗。

■東京奧運一再推遲,奧委會指今年一定舉行賽事。

9.【中概股】

去年新股市場非常熱鬧,中美角力促使多隻中概股瘋湧回流香港作第二上市。畢馬威發表報告,預料2021年本港將完成約130宗至150宗新股上市,中概股回流仍然成為主流;全年總集資金額料達3,500億至4,000億元。

證券界預期,今年是中概股回流香港的高峯年,當中包括超大型新經濟企業,如百度、騰訊音樂及拼多多等。

有分析認為,2021年本港新股總集資額按年減10%至3,500億元,惟仍能爭奪「全球集資一哥」之位。

10.【WFH】

武漢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在家工作(WFH)成為全球「打工仔」的新常態,本港亦有多間銀行陸續實施WFH。

戴德梁行預期,未來亞太區在家工作比例,將由疫情前的2.4%增至疫情後的5.2%;同時拖低寫字樓租務情況,預料未來三年,中環寫字樓租金將大跌40%。另有分析指出,租戶將更傾向於18個月至24個月的短期租約。

萊坊則預期,外資機構對WFH的取態會行得較快,因為可節省日常營運開支,減少自用樓面面積或租賃空間,「若果未來全港四成至五成公司實施(在家工作),長遠計租金壓力將浮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