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發視網膜評估自閉 準確度九成

中大研發視網膜評估自閉 準確度九成

【本報訊】自閉症是一種複雜的神經發育障礙,患者自小在社交、溝通和處理感官訊息能力方面可能已受到影響,惟由於缺乏客觀篩查方式,患者容易被延遲診斷。中文大學醫學院最新研發計算自閉症風險的「全自動視網膜圖像分析」(ARIA)技術,透過拍攝「眼底相」識別視網膜特徵,從而推算罹患自閉症風險,準確度達九成,冀未來招募更多幼兒參與拍攝,收集數據分析後能推出市面廣泛應用。

中大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臨床研究及生物統計中心主任徐仲鍈教授表示,自閉症是一種複雜的神經發育障礙,現時主要靠問卷和跨專業團隊作評估,時間較長,亦缺乏客觀篩查方式,患者往往錯過2歲前最佳斷症時機,導致往後社交溝通上面對更大困難,「有時小朋友遲講嘢但唔知佢有冇(自閉)傾向,家長如果知道風險高可早啲介入,提早畀唔同治療」。

盼及早介入治療減壓力

徐指,視網膜圖像一直能反映許多疾病風險,如中風和認知障礙等,團隊與匡智會合作,利用儀器和人工智能分析46位6至17歲、患有不同程度自閉兒童的眼底相,發現對比起正常兒童,自閉症患者的視盤和視杯直徑明顯較大,ARIA技術識別自閉患者靈敏度和準確度分別達96%和91%,對比利用光學相干斷層掃描(OCT)分析視網膜神經纖維層,時間較快及成本較低,適合往後用作廣泛篩查。

徐稱,期望日後招募更多2至6歲幼兒甚至嬰兒拍攝眼底相,以收集更多數據分析,如結果同樣顯著,技術有望推出市場廣泛應用,家長如發覺小朋友有自閉特徵,可透過簡單篩查,如診斷出有自閉傾向可及早介入治療,減輕入學後才發現的壓力,「嗰啲小朋友唔係我嘅仔女,但都想佢得到好嘅栽培,對成個社會都會係好事」。是次研究結果已於醫學期刊《刺針》子刊EClinicalMedicine發表。

匡智會學校教育心理學家趙頌敏指,自閉症兒童做事需要預先計劃,一般診所訪談過程需要數小時,相反拍攝眼底相只需一至兩分鐘,未來如有社區視光師配合,可為有需要兒童作自閉症評估,提早介入治療。

徐仲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