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學習羅馬 - 陶傑

怎樣學習羅馬 - 陶傑

羅馬帝國為什麼滅亡?幾百年來專家紛紛研究,認為是帝國版圖擴充過大,尤其公元三百年之後,分為東西羅馬,將君士坦丁堡和羅馬並為兩個首都,以致管治分散,中央集權疲軟。

東西羅馬不是主要問題。只要文化優秀,大可分為兩個政權,而且不互相排斥。在某種意義上,英國和加拿大俱英聯邦國家,隔一個太平洋,俱尊崇英女王為共同的立憲君主,也像東西羅馬,一點問題也沒有。

羅馬的衰落是遭到蠻族侵略。東羅馬帝國遇到來自遠東的匈奴入侵劫掠,西羅馬則慘遭哥德(Goths)各部落的侵略,俱尚未開化的蠻族。羅馬本來征服了高羅,版圖既然擴張,就應明白遲早會有多元文化的共融。若是如此,就必須建立包括人類學在內的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庫,研究各不同族裔的性格心理。但是羅馬人措手不及,遇到入侵,武力抵抗之後,只識暴力鎮壓,正如對待奴隸斯巴達克斯。

後來的英帝國,在這方面學精了。航海經驗和工業革命,征服全球,除了在非洲研究熱帶病學,在大洋洲研究動物學,還有人類學和優生學。寄宿學校和牛津劍橋的領袖教育,又要求殖民者即使在外駐守,不得只追求美食、喝下午茶,休閒懶惰,要追求旁支的知識。而西班牙和法國都想學羅馬,建立帝國版圖,但都不懂得長期經營。

香港大學出過一位英國校長叫做賴廉士(Lindsay Ride),澳洲人,牛津畢業,除了是病理學家、各項運動好手,還專門研究婆羅洲各種土著人類學,研究所得納入大英百科全書。

賴廉士不是書呆子學究。太平洋戰爭時期,參與地下情報反日工作,營救英國戰俘和華人。戰後出任香港大學校長,卻不是太贊成香港另開一家中文大學。然而在課餘,這位校長沒有叫香港大學生愛英國愛英女王,只喜歡考察香港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墳場,研究每一座墓碑,尋找死者身世,不論是傳教士還是海難殉職的海員,都找到家世故事,著述成書,成為香港歷史獨特角度的孤本。

至於管治新界,設一個新界鄉議局,賦予四大種姓鄉紳特權,更是彼拉多總督會同希律王管治地中海彼岸猶太人的版本。如此綜合管治學,即避羅馬之短,取其所長,冷靜理性,二百年成就現代文明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