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住屋問題困擾港人,畸形納米樓盤應運而生。本土研究社發現,2019年納米樓盤落成量較十年前大增85倍,每八單位即有一納米盤;2010年至2015年出售的納米盤26.2%已轉手,平均持盤僅3.48年,反映不少人短炒圖利。本研社斥政府向發展商鬆章,放寬審批開放式廚房等,變相鼓勵興建納米樓,無助解決上車困難。
本土研究社發表報告《納錐之地》,研究2010年至2019年面積260平方呎或以下的新落成私樓。報告指雖然政府多以面積少於215呎樓盤為納米樓,但部份公營機構規定新建單位不得少於260呎,加上不少無房單位面積均介乎220至260呎,故以此作準。
報告指近年落成的納米樓急增,2010年至2019年有8,550個納米單位開售,包括6,150個已獲發入伙紙單位及2,400個正發售樓花的單位;2019年納米單位更佔一手住宅單位落成量的12.9%,每八單位即有一間。納米單位落成量由2010年僅21個大增⾄2019年1,805個,勁升85倍。
該社指納米樓更越建越細,由2010年220呎減至2019年213呎,十年平均面積219平方呎;屯門菁雋最細,有單位面積僅128呎。該社發現過去十年逾三分一納米單位由恒基地產興建,共2,858個;其次為宏安及九龍建業,後者發展被稱為「劏房之城」的紅磡環海.東岸樓盤。
現時業主買入單位三年內轉手須付額外稅款,報告發現已過三年限制的單位轉售率非常高,2010年至2015年出售的納米單位有26.2%已轉手,業主平均持樓僅3.48年。該社研究嵐山一期四宗轉售個案,業主持樓三年半即獲利逾一倍;環海.東岸近半單位為納米樓,當中88個已轉手,業主平均持貨3.7年,平均賬面獲利63.4萬。
該社成員陳劍青斥政府放任納米樓湧現,取消法規對單位的基本要求更如向發展商「鬆章」,包括放寬開放式廚房的批則過程等;促政府引入住宅空間標準,就住戶需要訂立不同類型房屋的法定住宅面積。發展局覆稱未計劃在賣地條款要求發展商提供特定數量或面積的單位;重申土地緊絀情況有改善時,始較有條件探討應否訂立人均居住面積標準。恒地稱留意到不少小家庭及年輕人對細單位有需求;至於會否支持修訂黑廁等政策,集團稱重視樓盤配套,未來會因應用家需要適當調節策略。
手機用戶請按此放大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