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房屋向來供不應求,為免發展商囤貨,政府2018年提出「一手空置稅」,並於翌年正式將相關條例草案刊憲。當時,發展商為求及早清貨,實行見招拆招,推出各項「先住後付」、特長成交期等付款計劃,讓買家只須付少量首期及許可費,即可「上車」,藉此降低貴價入場門檻,吸引不少心雄買家入市。
雖然相關空置稅條例草案於去年11月已正式撤回,但不少發展商、尢其是豪宅等貴重項目,均仍有提供特長成交期作招徠。據本報統計,近年有約七個新盤均設相關計劃,大部份成交期均以三年起跳,其中最長更達五年,意味買家可有更多時間進行按揭貸款「找尾數」。
儘管受社會運動、武漢肺炎疫情等負面因素連番重挫,本港樓價仍未見大跌,惟經濟前景始終未明朗下,銀行估價轉趨保守及看淡,導致物業出現估價不足等情況;加上額外印花稅(SSD)禁售期等限制,新盤買家冀提早「跳船」、止蝕保本離場便難上加難。
至於部份買家當年選用特長成交期「上車」,期間更「按上按」供樓,豈料經濟情況在數年間急速逆轉,最終無奈要蝕讓物業,以償還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