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當年今日彈了一篇兩年前的舊post出來,當時,我在西澳某地旅行,在當地餐廳吃晚餐時,吃到了迄今為止最令我驚艷的澳洲牛。
我一直嫌澳洲牛味道太重,無論怎麼煮,牛味都那麼重。但是那次之後,我對澳洲牛刮目相看,開始認真地研究它的特點,烹製不同菜式。大約吃澳牛久了,習慣了牛有牛味,去年在加拿大吃馳名的亞省牛,倒嫌它味淡,不夠牛味。
澳洲牛和亞省牛各有特色、各有千秋,都是優質牛肉。當中國向澳洲牛大幅增收關稅,澳洲商家開始把目光投向更廣大的巿場,優質澳洲牛根本不愁出路,不但韓國、印尼樂意降低關稅迎接澳洲牛,連本身盛產牛肉的加拿大也大幅增加澳洲牛的入口量達92%。在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下,澳洲的羊肉、蜜糖等產品也在多國獲降低關稅禮待,根本不憂銷路。
肉類、蜜糖如是,澳洲紅酒的命運也差不多。澳洲酒類商人為求自保,積極尋找新客戶,把目光投向美國、英國、歐洲、亞洲,甚至非洲。其實,這才是長遠的、健康的巿場策略,把雞蛋放在同一隻籃中,永遠是錯的。正如澳洲小麥,在被中國巿場針對後,今季產量增加了一倍,但有了新的巿場,印尼、越南,甚至中東、非洲等地均在搶購澳洲小麥。這個新巿場,是澳洲商人過去從未留意的。
日後,當中國再度向澳洲打開大門時,會發現澳洲已經不稀罕所謂14億人的巿場,它有了更大的巿場。
Facebook:kowaiyin.yoyo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