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有朋友自稱「斜槓族」。斜槓來自英文的slash,即「/」符號。「slash」一字來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Marci Alboher,指的是一種有多重職業及身份的生活,比較形象化的描述是在卡片的自我簡介中,印有「姓名,職業A/職業B/職業C/職業D」。
這種新派「身份」,當然以年輕人為主。他們在同一時間,會從事兩個或以上的職業。這個概念,不是上一輩那種為了搵錢,在正職之外再加多一、兩份兼職謀生的狀態。這是一個彈性工作概念:不讓一份工綁死自己,而是從數份自己感興趣的工作當中,找到個人發展及滿足感。
斜槓又和炒散以及流水職銜不同。炒散是指找不到一份正職,惟有做多幾份兼職頂替;至於政要名人卡片上水蛇春的職銜,是為集郵或是來自分餅仔;但斜槓青年選擇多重職業,最大目的是希望自己主宰生活,而並非由工作主宰自己。
最好的一個斜槓青年例子,就是台灣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她去年接受台灣雜誌《親子天下》訪問時,提到她和其他政府人員最不同的,是她很斜槓,「我一面當政委,一面還在創業,並在三個國際非營利組織擔任理事。」她接受政委職務的條件是她能遠距(即遙距)工作、既不接受命令也不下命令,這就讓她有其他工作的空間。
科技發展超速,將來的工作和生活模式未必為我們所能想像。英國教育家Ken Robinson說過,父母無法預測孩子的未來,更不可能左右孩子的發展。不要為孩子設定生命程式,不要令他們以為只有醫生和律師等才是成功人士。在急速發展的科技面前,絕大部份父母輩都落後於形勢。一個落後者,為一個孩子計劃他們的未來?很伏,不是嗎?
反而,培養孩子讓他們擁有計劃未來的能力;保護他們的熱誠,讓他們擁有屬於自己的追求。然後,做他們同行路上的啦啦隊,這就已經很好了。
蘇菲
有小型飛機師牌的媽媽,拒做直升機家長,讓孩子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