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反送中運動許多案件去年開審,大量年輕人被濫捕濫控、重判入獄。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訪問250名高中學生,多達87%學生表明對政府沒有信心,負責帶領研究的助理教授黎可欣昨日形容有關結果是警號,呼籲政府、社工和校長等不要視年輕人為問題,應讓他們有「平起平坐」發聲的空間;有學者亦提醒小火種有機會引致大爆發。
中文大學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早前獲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特首林鄭月娥解散中央政策組後成立的心戰室部門)撥款,去年疫情期間訪問了250名高中學生,了解他們對政府及社會的信任程度。
本報向創新辦索取報告全文,創新辦昨晚回覆表示,有關研究報告會按既定程序處理;待評審委員會評定後,會適當處理研究報告的公佈細則。
負責領導研究的中大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黎可欣在商台節目上指,研究中有多達87%學生對政府無信心,亦有七成受訪者指不信任街上路人,較2019同類調查只有四成人大幅增加。
黎可欣形容有關結果是一個警號,呼籲政府、社工、校長等均不應視年輕人為問題,反應視之為夥伴及資產。她強調,年輕人的創造力強,即使有時建議未必實際,但「大人」應予以尊重及包容,令年輕人有平起平坐發聲的空間。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林一星在同一節目指,現時沒有平台讓年輕人發揮,令他們難以真正參與社會事務。他說「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相信即使高官智商有多高,或不及年輕人的創造力和爆炸力,呼籲社會反思。
林認為調查結果顯示政府管治面對很大挑戰,年輕人及政府欠缺互信,亦無平等討論機會,形容社會過去一年累積不少「火藥」,但未曾嘗試「拆彈」,現在應慢慢移走火藥,否則將來小火種或可引致大爆發。他又期望從政者要懷有更廣闊胸襟,如一味抱住「我食鹽多過你食米」心態,無法容納不同意見,難以重建互信。
教協副會長葉建源認為政府漠視市民訴求,一意孤行,施政高度政治化,造成不公道,致中學生對政府失去信心。去年很多涉及反送中運動的年輕人被審判,更對學生造成重擊,「政府淨係強調學生有大問題,但唔聽學生意見,只係指摘,令關係惡化」。
葉又指高中生對一般人信任度亦低,或與過去一年多社會撕裂有關,過去人與人之間有基本信任和包容,惟現時與其他人說話也會擔心因政治見解不同而陷入不利。他認為政府有責任扭轉情況,「做獨立調查委員會已經會有好大變化」。
民主黨副主席林卓廷表示,調查結果反映香港年輕人眼睛十分雪亮,清楚明白香港過去一年所經歷的連串事件真相,「反送中運動後,特區政府做咗幾多衰嘢,尤其警隊高層謊言層出不窮,政府最高層繼續包庇警隊,香港人都睇得一清二楚,唔信任政府係合情合理」。他批評現時特區政府試圖扭曲史實,指鹿為馬的施政作風,只會讓香港人看到所謂香港特首,其實只是中共傀儡,「香港人只要稍為留意新聞,不信任政府嘅程度,都會維持喺最高水平」。
林鄭前年9月宣佈撤回逃犯條例草案後曾提出邀學者研究社會深層次問題,黎可欣獲撥款進行為期半年的「以實施科學理論構建青年鄰社網絡平台,共同建立社會信任」研究。林鄭政府早年亦曾聲稱為聽取青年人聲音,成立青年發展委員會,惟多名成員均不滿政府根本無誠意聽取意見,最終紛紛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