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爆發的香港保衞戰期間,英軍東旅曾於大潭峽指揮整個港島東半部炮台(包括白沙灣、舂坎角等炮台)對抗日軍。浸大歷史系副教授鄺智文指,東旅司令部如英軍港島東的中樞系統,佈滿電話線,連接整個港島防禦系統及金鐘總司令部,「12月13日英軍喺九龍撤退,組成東旅,之後東旅炮兵司令部先成為東旅司令部」。
當山頂的觀察點發現日軍便會通知司令部,司令部便會發放訊息予炮台攻擊敵軍,中樞系統一直運作至12月19日。那天英軍決定撤至赤柱半島,「就掹晒電線、打爛啲電話全部走」,再後來的故事是日軍於聖誕節展開聖士提反書院大屠殺。
戰後,東旅司令部被廢棄,由於位置隱蔽,多年來人迹罕至。現場所見入口佈滿廢棄發泡膠,內部遍地陶器,鄺智文懷疑該處曾被挪用成工場。司令部內部伸手不見五指,人須提燈、繞過窄長隧道,方抵達商議軍情地方。
鄺智文原打算拍攝仔細遺址內部,以作記錄,但洞內滿佈蝙蝠,礙於健康及安全理由,他決定撤離,「咁多年嚟冇人去睇,結構上可以冧」。遺址在保育古物前需先清理,由專家視察結構安全,再設法加固,方能討論日後去向及其他研究工作。
「我哋根本唔知幾多(古蹟)以前冇討論底下拆咗,古蹟辦都唔係戰後即刻有嘅嘢嚟。」鄺智文指,東旅司令部甚有保留價值。當年英軍於大埔以南,設置大量軍事防禦設施,本地僅存規模龐大的戰時司令部遺址只有兩個,除摩星嶺外便是大潭峽。
不過,港島東旅司令部仍屬零評級的戰時軍事遺址,待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級。
記者向發展局查詢其評級進度,局方回覆稱,目前約有325個公眾建議項目被納入「須進行評級的新項目」名單內,當中尚餘120個項目有待評級新項。基於項目類別繁多、工作繁複,英軍港島東旅指揮部文物價值的研究尚未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