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點止麻鷹捉雞仔咁簡單 卡巴迪拉近文化差異

話題:點止麻鷹捉雞仔咁簡單 
卡巴迪拉近文化差異

單人匹馬面對七人包圍網,口中唸着「卡巴迪、卡巴迪。」這是一種盛行於南亞的運動:有點像「麻鷹捉雞仔」的卡巴迪(Kabaddi),既需要英雄主義、又講求團隊合作。約在2014年由2位中大人類學學者鄧偉文和羅旭光(光sir)將其引入香港,望能成為南亞裔與香港人交流的渠道,認識彼此文化。

記者/攝影:蘇兆麟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主理訓練事務的香港卡巴迪體育聯會教練何欣頤(Emily)用「麻鷹捉雞仔」來比喻卡巴迪,不過衝撞程度卻不可相提並論,捉人時會出現不少「擒抓抱撞」的動作。如果你是欖球或美式足球的愛好者,觀看卡巴迪時可能會感到親切或樂在其中。

■進攻手稍一不慎就會跌入防守包圍網,難以觸碰中線完成進攻。

■就算女子訓練亦需要習慣抬起對手。

「捉人」後成功逃脫即得分

正式卡巴迪會分為兩隊,連同後備成員各12人,但只可七人同時上場比賽,分上、下半場,男子各20分鐘,女子則15分鐘半場,值得留意比賽是以限時計分決出勝負,而不是將對手全數捉拿而得勝。比賽場地比羽毛球場略大,聯會現時與香港兆基創意書院合作,會於晚間借用籃球場鋪設17至20米x18至20米的軟蓆作訓練之用。

比賽會兩隊輪流攻守,每次進攻方只可派一人過半場,進攻手必須不斷唸着卡巴迪,否則會被判犯規,失去進攻機會。進攻手須於30秒內過半場,並在不被守方壓制的前提下,以身體任何部位接觸對手,再接觸中線即可得一分,而被接觸的守方成員將會出局;但若守方成功阻止對方接觸中線,則攻方沒得分,且進攻手出局,而守方得一分並不會有人出局。進攻得分條件較苛刻,所以當進攻手成功「捉人」後,場地左右會各延伸一米的「擴展區」供進攻手逃脫。另外,如果比賽膠着,裁判可要求進入「Do or Die」,進攻方必須捉人得分,否則將有一人出局。

採訪當日正好有數名初哥體驗卡巴迪,任職IT技術支援的Abby首次接觸後表示感覺有趣,加上自己有欖球經驗,感覺技巧相似,她更笑言:「欖球跑動範圍太大,我不太喜歡,但卡巴迪相對不用跑太多,剛剛玩了一會都覺得容易上手,未來可能會再玩。」

■卡巴迪的衝撞程度可媲美欖球,飛身擒抱屢見不鮮。

宗教關係沒南亞裔女性參加

進攻上可能着重個人能力,而防守則團隊至上,以七位防守者為例,他們會以小組手牽手聯防,大多以兩側2人1組及中央3人1組形成包圍網,會由其中一位主導小組防守部署,當被攻擊時會將隊友拉後,以保萬全及重新組織。現時亦有少數南亞裔男性參加訓練,正因為有大量身體接觸,Emily指他們初來時,因少許文化差異而對這熟悉的運動不知所措:「我們人數不多,所以要男女一起練,但南亞裔人士不習慣跟異性有身體接觸,反而要我們主動『捉』他們,這才慢慢開始有互動。」奈何南亞裔女性要面對宗教等更嚴謹的制約,所以聯會暫時未有南亞裔女性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