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誌●歷久不衰的黃金時尚

詠物誌●歷久不衰的黃金時尚

黃金有價,歷代如是。只是,古人更重視品味和工藝,斷不會單單接受龍鳳鈪和卡通金豬牌這些嫁娶時用來放閃的行貨,遑論被視作保值工具的金肚臍、金條和元寶。

自人類駕馭冶金魔法以來,黃金就成為權力和價值的符號。驅使一代又一代人發現新大陸、征服疆土、被賣豬仔。

「二千多年前,高原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冶金藝術和鑲嵌工藝已高到不得了。」站在一件公元前四至三世紀的U形金胸飾前,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亞太區分校董事總經理Élise Gonnet-Pon侃侃而談。在尖沙嘴K11 MUSEA的L’ÉCOLE珠寶學院正籌備展覽「黃金的藝術:三千年華夏珍藏展」,我有幸先睹為快。來自香港一位資深古代金飾收藏家的55件珍稀珠寶金器,以中國古代四種主要的金工技術──錘鍱及鏨刻、鑄造、珠化、金絲及纍絲,勾勒出三千年的黃金工藝史。

眼前的胸飾,是這位藏家五百多件歷代金飾珍藏中,其中的得意之作,多年前驚艷後從一位古董商手上私有化。如厚實的金牌,表面打磨光潔,刻了兩隻巨鳥(古代鳳凰?)鳥頭分別向左走向右走,分飛兩端,鳥的眼睛鑲嵌了綠松石,羽翼和尾羽向中間第三顆較大的綠松石延伸。兩端有方形穿孔,估計可配不同鏈狀物或民族吊繩。

「這胸飾也太時尚吧?今時今日配一身潮牌也不過時。」我細看鳥身流麗而古樸的卷曲紋飾在讚嘆。「有些aesthetics(審美觀)就是歷久不衰!」Élise回話。「從中國西北方游牧民族的胸飾,看到他們不只懂得漢文化,其審美觀還反映出中西文化當時已有活躍交流,不只是受西方和中亞影響很深的明清唐宋。」

逾二千年胸飾 配潮牌不過時

中國史前文化尚玉,黃金製品出現於距今約三四千年的青銅時代,商周時期使用漸趨廣泛,直至南北成體。北方以冠飾、胸飾、耳飾、臂釧、簪等首飾;腰帶、劍鞘等服飾為主。戰國晚期北方黃金藝術受活躍於黑海北岸一帶的「斯基泰」(The Scythians)游牧民族深深影響,出現獸搏、怪獸等圖案。至於中原、長江流域乃至西南地區,黃金多被加工成金箔、金片、金絲,以包、貼嵌、鎏金等方式作為其他材質器物如玉、青銅、銀、木等的表面附飾。

以歷代飾物為收藏重點的這位藏家並非第一次「晒冷」。記得2018至19年在中大舉辦「雪漠玲瓏:喜馬拉雅與蒙古珍品展」我也有去看,都是不得了的藏品,從中看到高原和游牧民族的藝術和鑲嵌工藝,吸取中原唐朝、中亞波斯、南亞印度一帶文化。我自問是飾物控,讀書年代曾開過自家DIY飾物店,自然喜歡細閱方寸的手工溫度。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件鑲了二千多粒寶石的披肩;黑白照上那位戴Takor髮飾和索幾(So-byis)單隻長耳環的西藏貴族,簡直是高原版木村拓哉,還有那鐵鋄金鏤刻龍紋馬鞍上面都鑲了寶石,連馬刺(側擊馬腹讓其加速的小馬具)都鑲了珊瑚雕塑,風霜中見高貴。

游牧民族 張揚粗獷都貪靚

藏品主人當年因為收到同是收藏家的父親送的一面漢代神獸銅鏡而愛上了金屬。瓷器、玉器和青銅器之後,她摸索了古金飾的收藏軌道。匈奴貴族的動物紋金冠、蒙古火鎌和腰飾、唐代吐蕃王朝鎏金荷包,每件都有海量故事。「女人都愛美吧?」Élise在鑽研歷史之外,也感覺把古物放於手裏摩挲的感覺。

你想想,馬鞍上的游牧民族張揚粗獷、四海為家,都貪靚、都追求感觀愉悅至此?古時富豪名仕穿戴可以講究到甚麼境地?我想起一位行山都穿高跟鞋的友人,常自嘲:「我就是落到地獄也要靚!」

鄭天儀

文藝平台「The Culturist 文化者」創辦人、大業藝術書店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