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世代,許多討論都移師網上進行。近年現像,但凡討論「香港嘢」,特別是與本土流行文化有關的,不論是音樂、文字作品、漫畫還是影視,總會出現兩種論調。一是「邊個嚟」、「唔識喎」、「未聽過」;二是「舊時好啲」。
每次看到這種留言我都感到奇怪。都甚麼年代了,一天飛機、一街電腦,要聽要睇,會有幾難?況且上述兩種論調間,本身就有點自相矛盾,既然未聽過、未睇過,何來比較?又如何得知新不如舊?是新的不夠好,還是固步自封的選擇性不接受,恐怕只有當事人才知道。
明白的,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活在最重要的年代,親身經歷的都是未來歷史巨輪上刻得最深的事情。正如與一些長輩傾波經,他們總愛借比利及碧根鮑華來把新一代球星踩得一文不值;有熱捧荷蘭的球迷,到今天連洛賓都退休再復出,他口中還只有告魯夫年代荷蘭全能足球十上十落有幾厲害。之間發生過的事情,我唔知、我唔識、我睇唔到,彷彿沒存在過一樣。
有人拒絕接受地球會轉動,但地球還是自轉公轉永無止息。拒絕新事物又貴古賤今,是廢老特質之一。隨年歲漸長,我就反覆提醒自己,千萬別成為自己看不順眼的廢老 — 特別在談到本土流行文化這層面時。
流行文化是文化中的重要部份。回想一下我輩成長時期的流行曲,為我們錄下過幾多快樂哀愁,盛載了多少年輕豐盛。時至今日,長大了、閱歷豐富了、心態轉變了,對新世代流行文化共鳴感不如往日,也屬正常;大概,這就如當日長輩對我鍾愛崇拜的歌手演員嗤之以鼻一樣吧。又想深一層,近年本土文化及意識遭打壓,有迹可尋,如果真香港人也不好好捍衞,到未來沒事可供回憶,又來結業才來懷念,就未嘗不是種墮落折腰。
別再以「唔識」為榮,另一邊廂又嘆本土已死;不要慨嘆後繼無人,同時又承認自己少聽少睇。拒絕蒼白,告別無知,由今天起,試試擁抱新世代文化,可能會有驚喜,又或者會失望;驚喜者支持,失望者批評,千萬別未看過就先行抗拒。樂壇如是、影壇如是、體壇如是,因此,那是我們香港獨有的「香港嘢」。今時今日,還遇過不少聽到香港體育就脫口說句「唓!咁渣」的人。說得出渣在那裏,無問題,否則,那是種人云亦云的跟風無知。
伍家謙
多媒體工作者
周日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