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除夕,除夕只是過了這一天,就是另一天,經過了三百六十五天,剛好是另一年而已。意義跟Tomorrow is another day無異,這句在古老而經典的對白,出自電影《亂世佳人》,這話也成為經典勵志金句,對,是因為女主角在歷經災難後,說這話之前有個前綴:「After all」。
少了After all,Tomorrow is another day要怎麼翻譯,決定了箇中涵義,反映了譯者態度。直譯為「明天是另一天」,像踏步地上,老老實實說:過了這一秒,在計算日子法上,就要改變叫法,是一號,不是三十一日。譯為「明天又是另一天」,那個「又」字,彷彿衝着希望而看煙火,把「又」字變成「只」,只着一字,盡失風流,只餘風涼,只不過是另一天,你覺得又會怎麼樣?
2003年,一樣是瘟疫以及遊行之年,當時陳輝陽給我一個為難的任務,要把Tomorrow is another day當主題,寫成一首歌,雖然我最擅長把勵志主題寫成惹人哭喪之歌,在非典肺炎襲港後,寫非典型勵志歌也不為過,難為只是歌名要用中文,最後,把「又」字轉為「有」,前面沒有明天,明天放後面,歌名變成《明日有明天》。
多美好啊,還「有」明天啊。明日跟明天其實沒有分別,只是字意跟字義之差吧。明日不帶任何情緒,明日又明日,明日何其多,明天則好像會更好。不知道當年有聽過陳慧嫻這首歌的人,能不能因此而稍微得到力量,嘗試賣藥者,賣完了卻力氣衰竭,累倒床上一頭睡去;對,天下沒有比睡一個好覺更好的藥。
為什麼怕寫典型勵志歌?沒事人,不需要勵志,所以,沒暗黑的鋪墊,實在不懂得為明天會更好敲邊鼓;那些顯得虛偽的勵志說話,是要為仲介業者賣藥嗎?勵志的必要,證明人有頹喪之必然,一個充滿勵志歌、勵志詞的世界,背後會是怎麼樣的現實?
明日有明天,但昨天為明日鋪好了一張紅或白色的地毯,新年新一天,送舊迎新,迎來的只是昨日之延伸。跨年,要跨出「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的氣概,卻踢不走「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讓人煩憂之事,是鐵一般的存在,不管你用什麼情緒去迎接。
After all,Tomorrow is another day,明日讓我們擁有明天的話,就是說,時間會醞釀變化,轉機總在前面。過了一個有人竊喜有人愁的除夕,新年如果必須要說賀詞,我會說:「好開心好開心,我們的心還沒有死,如疲倦到半死,入睡呼氣,難過會過期,吸一口新鮮空氣,Tomorrow is another day。」我們沒勵志的必要,更沒喪志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