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中共將重整建制派政治版圖 (方圓)

蘋論:中共將重整建制派政治版圖 (方圓)

中共發動左媒與建制派圍剿林鄭,預告林鄭政治生命已經完結,往後是找誰來頂替她的問題。

反送中運動暴露了香港的深刻社會矛盾,這些矛盾不是香港本身生出來的,其根源在於中共實行獨裁統治,香港人追求普世價值,其中有不可調和的衝突。

去年的動亂暴露香港建制派的種種問題。一是地區基礎虛有其名,民建聯經營基層數十年,去年區議會選舉全線潰敗,證明民建聯只能收買主婦與長者,一旦激起年輕人和中產的政治激情,人人返回地區投票,民建聯即無立足之地。

海歸紫荊黨取代積弱建制派

二是建制派在香港中產階級中間,長期不得人心。中產階級政治經濟上獨立,不容易收買欺騙,香港教育界、醫務衞生界、社工界等典型中產界別,都以民主派佔優勢。

三是香港建制派政黨缺乏廣泛的社會基礎,成員質素差劣,論政水平很低,議員缺乏戰鬥力,開會常缺席,出席則打瞌睡,更爆出周浩鼎私通梁振英的醜聞,令公眾反感。

四是建制派恃寵生驕,時而不聽話,還要中央小心呵護,造成不少麻煩。

反送中街頭動亂之後,中共開始明白,要解決香港問題,除了鎮壓民主派的抗爭,也不可不解決香港建制派長期積弱的問題。

中共歷史上,對地方黨的勢力,一向採取壓制措施。解放初各省最高官員,都是隨軍南下軍政高幹,地方黨幹多做閒職。由於中央與地方爭權,衝突不少,中共遂在廣東與福建等省展開「反地方主義」運動,鎮壓地方黨。此外,文革後毛澤東實行八大軍區互調,把各軍區最高領導人調離原居地,避免地方勢力坐大,與中央分庭抗禮。

香港數十年在港英治下,本地左派難免沾染殖民地積習,政府架構沿用港英舊制,種種掣肘,普通法又使行政部門不能為所欲為,凡此種種,均被中共視為管治香港的障礙,因此,重整建制派政治版圖,相信會成為中共往後注重的方向。

最近冒出頭來的紫荊黨,主力為大陸文化背景的海歸派,這些人有學養,多數在跨國公司歷練過,具國際視野,交遊廣闊。若以海歸高管為骨幹,收編散處香港各處的中產精英,不難成為一股新的政治力量。

海歸精英正好補傳統建制派版圖的不足,多年來從大陸來港的新移民知識分子、香港與海外公司聘請的大陸專業人士,以及大陸公司從內地帶來的幹部,這些都是紫荊黨的社會基礎。這批人從小被洗腦,對黨的忠誠度高,有的甚至是秘密黨員,有修養有戰鬥力,由他們佔據一部份政治陣地,有利於中共管治。

無舊恨新仇 李小加上台挽民意

林鄭即將下台,繼任者誰已經引起廣泛猜測。早前林行止先生預料,從港交所退休的李小加可能是人選之一。李小加在內地受教育,當過記者,又到美國留學,先後任職美林證券、摩根大通等國際大行,更多年任港交所行政總裁,積累不少政經人脈。

李小加行事低調,性格沉穩,外界對他所知不多,但他具國際視野,富領導經驗,與建制派牽扯不多,更重要的是,他應是中共信得過的人,否則當初不會讓他領導港交所。李小加在香港生活十幾年,是名副其實的香港人,以他取代林鄭,仍可自稱「港人治港」。

林鄭下台前,要完成反送中運動的大清算,歷史罪責由她一人揹負,此後應付市民抗爭,自有國安法抵擋。李小加與香港人既無舊恨又無新仇,可以減少對立,多多推出利民措施,收買民意,建立開放正面形象,慢慢修復香港的傷口,或可挽回一點香港對中共的剩餘價值。

紫荊黨為生力軍,李小加擔重責,建制派大幅整頓,聽話配合,慢慢調整中共與香港市民的惡劣關係,減少國際壓力—中共重整建制版圖,居心在此,當然,香港人受不受則是另一回事。

方圓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