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1997年初離世,當時正值中英雙方移交香港主權最後直路,最新解封的英國檔案披露,時任駐華大使艾博雅(Leonard Appleyard)在鄧死後翌日撰寫政局分析,認為中共會維持鄧的開放經濟但政治集權路線,又估計中國由單一領導人集權統治的年代過去。艾博雅指歷史將對鄧毀譽參半,六四屠城將成一生污點。
前中共元老鄧小平1997年2月19日離世,英國對鄧小平之死如何影響中國政局甚為關注。艾博雅翌日就為外交部同僚連發兩份電報,除滙報中國國內狀況,亦撰寫了四頁分析,拆解事件對中國的影響。
艾博雅形容鄧之死標誌「長征軍」治國結束,認為鄧的繼任人將無法維持同等的個人地位及權力,意味由昔日帝制年代開始,中國世紀以來由單一領導人集權統治的年代終於過去。艾博雅當時認為中國是走進成熟的新階段,預計中國政治將由權力掮客和黨內結盟主導。
艾博雅指鄧死前已經失去決策影響力一段時間,加上沒正式官職要填補,認為對共產黨影響不大;但黨內反對改革的左派,可能覺得會有較大空間表達意見及爭取曝光;又指江澤民當時已確立黨內龍頭地位,自立為治喪委員會主席亦是鞏固自己作為黨內繼任人的一着。
艾博雅認為,「革命性的一國兩制概念」將成為鄧重要功績,令中國容許香港保持原有生活方式50年不變,形容對於一位共產主義高級將領而言,是非常富想像力的一步;但指其繼任人仍須將概念化為現實,「將來結果仍有待分曉」。
不過,鄧與六四屠城的責任密不可分。艾博雅認為鄧的離世將為「重開六四檔案」掃除一項障礙,但認為李鵬即使離任總理,仍會力求留在權力核心,確保六四事件不被重提。艾博雅指鄧小平和毛澤東是新中國兩位風格迥異的教父,歷史將無可避免對鄧小平作毀譽參半的評價,功在改革開放及香港回歸,雖然他「手上的鮮血不及毛澤東的多」,但六四將會成為他的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