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寒冬】今年的兩岸關係,隨蔡英文於年初成功連任總統後,便可預視雙方官方交流會跌入谷底。相反美台則迎來前所未有的蜜月期,除了多位美方高官接連訪台,台灣今年受天下圍中浪潮影響,頻頻在國際社會曝光,大大幫助台灣未來的發言權。
受益於香港反送中運動,蔡英文於1月11日擊敗國民黨的韓國瑜成功連任,民進黨續掌立法院。蔡在勝選後指:「台灣已經是獨立的國家。」為今年續冷的兩岸關係定調。落選的韓國瑜於6月,遭公投通過罷免高雄市長職務,成為台灣史上首位被罷免市長。
民進黨「全面執政」後,美台關係大幅度升溫。賴清德2月以「民間人士」身份訪美,成為首位訪問華府的台灣候任副總統。8月起,美國衞生部長阿扎爾、國務次卿克拉奇、海軍印太情報總指揮官斯圖德曼先後訪台,美台軍售頻繁。此外,捷克參議院議長維特齊8月底亦率團訪台,是歷來訪台最高級現任捷克政治人物。維特齊在台立法院上以中文表示「我是台灣人」,藉此向台灣人民表示支持。
但遺憾的是,當年一手推動台灣民主的台灣首位民選總統李登輝,於7月30日病逝,終年98歲。多國政要致哀,當時正在訪台的美國國務次卿克拉奇亦有出席追思禮拜。
美台關係升溫亦意味兩岸關係轉冷。解放軍下半年起不時派軍艦駛經台灣海峽及派軍機擾台,已形成「演習常態化」,台軍需頻頻派出軍機監察。除上述軍事活動外,大陸亦在台灣雙十節後透過央視披露多宗「台諜案」,數名「台諜」在電視上「認罪」,國台辦亦公開承認正在制訂「台獨頑固分子名單」等,兩岸官方的強硬態度導致雙方對話今年幾陷停頓,今年有關「武統」台灣的大陸輿論更開始出現。
至於台灣內部方面,美豬進口及中天換照等事件亦成為民進黨政府近期的施政爭議,國民黨大做文章。台灣經過今年預料只會與大陸漸行漸遠,兩岸要重返「習馬會」年代的蜜月期恐難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