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那邊沒有關係就做不了貧困戶。」阿張 (化名)來自貴州一個山區,家中還有三個仍在讀書的兒女,每月要把大部份工資寄回家中。生活逼人,但阿張做不了貧困戶,得不到補助,老家的扶貧辦只講關係,他不能成為貧困戶,只能與子女分隔兩地生活,「有關係就能得到貧困戶的補助。」
山區種植艱難,收入微薄,為了養活家人,十多年來,阿張和妻子離開山區,到城市打工,無奈留下三個小孩給家中老人照顧,那些小孩在中國被稱為「留守兒童」。在中國,像阿張的子女一樣,因為戶籍制度,無法跟隨打工父母到城市生活的「留守兒童」還有很多,在2013年有6,000萬人,但到了2018年就報稱餘下600萬人。
阿張夫婦默默在大城市的地盤工作,擔泥、搬磚,甚麼都做,兩人每月可賺得約6,000元人民幣(下同,約7,110港元),但大部份都要送回老家,給孩子當學費和生活費,阿張最大的女兒現就讀高中二年級,兩個小的還在讀初中,「一個月3、4000塊錢(約3,560至4,740港元)也不夠花。辛苦,但是也沒辦法。主要是孩子讀書的花費,有點大。」他說,每天二人可用的金錢大概也就30元(約35.6港元)。
受到武漢肺炎的疫情影響,阿張前一陣子較少工作,但還能熬得過去,不過近來入冬,路面結冰,他們也須停工,工作少了,收入也隨之而少了。訪問當日是冬至(21日)的前一日,阿張說冬至不會回家,還要把握時間,賺農曆新年前最後一筆錢,待新年才回家留半個月。
中國近年大興土木,一個又一個國家基建,一棟又一棟摩天大樓,讓外國訝異中國式速度,但一個個放棄與子女相聚成就中國在國際上大放異彩的小人物,背後卻盡是不公,「我不是貧困戶,本來就不是。」阿張指,老家的扶貧人員決定人民是否屬於貧困戶,並不是衡量該戶人的收入,而是該戶人是否與自己關係良好,「只有關係戶,不是貧困戶。我們那邊沒有關係就做不了貧困戶。有關係就能得到貧困戶的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