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怪談:美式制裁收效不似預期(楊庭輝)

國際怪談:美式制裁收效不似預期(楊庭輝)

美國近半世紀不時對獨裁國家實施嚴厲的制裁,目標是令它在財政上備受孤立,難以有足夠的資源繼續組織和發動邪惡活動,最終迫使它放棄相關活動,甚或分崩離析。然而,從伊朗和委內瑞拉的案例來看,縱然兩國面臨嚴重的經濟困境,但它們獨裁統治者並無意欲作任何讓步,箇中原因值得深究。

無可否認,美國過往有少許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制裁案例,例如成功迫使緬甸軍政府2015年落實民主選舉和令伊朗願意坐在談判桌上商討核裁減協議,但美國中央情報局前副局長David S. Cohen和耶魯大學法學院法學博士候選人Zoe A. Y. Weinberg去年4月在《外交雜誌》發表文章分析指,美式制裁成功的前提是被制裁的對象清楚知道它們可如何回應令美國撤回制裁,而即使它們要因此付出痛苦的財政或經濟代價,仍然有理想的回報可言。可是,若然制裁的目標是推動政權更迭,那麼被制裁的對象勢必寸步不讓,原因是退讓的代價遠較自身的得益大。

Cohen和Weinberg表示,儘管美方制裁伊朗和委內瑞拉加劇了它們的經濟危機,但它們在國內對付異見人士不僅沒有變得手軟,反而變本加厲。誠然,相對於一意孤行重啟對伊朗的制裁,美國在制裁委內瑞拉的事宜上得到50多個國家的附和。然而,由於馬杜羅得到軍隊忠誠的擁戴和俄國的撐腰,所以馬杜羅迄今仍毫無退位的意欲。

一般而言,制裁旨在削弱對方的資源,使它難以持續組織邪惡的活動。可是,制裁往往會造成多種副作用,例如令全球商貿的合規成本(compliance cost)急增、擾亂全球市場運作、殃及無辜的平民、讓全球的獨裁國家趁機延伸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等。若然美國不理會盟友的意見獨行獨斷,那在長遠上更會破壞盟友之間的互信,削弱美國在國際社會上的信譽。

更糟糕的是,美國制裁委內瑞拉和伊朗,使俄國和中國等獨裁國家乘虛而入擴大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儘管中國近一、兩年的經濟增長幅度下降,但仍需要大量能源去發展經濟。美國強硬制裁伊朗,恰恰讓中國有機會與伊朗洽談25年的全面合作協議,以極優惠的價格得到伊朗的能源供應。同值一提的是,委內瑞拉與伊朗及土耳其因同病相憐而變得同氣連枝。

平情而論,伊朗和委內瑞拉的經濟危機原因眾多,外界難以簡單劃分箇中有多少百分比是由兩國政府長年累月的規劃和管理不善造成,有多少百分比是由美國制裁造成。然而,政府和市場均能建立一套應對機制去面對更嚴苛的外在環境。

威權政體趁機加緊管控

今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對委內瑞拉和伊朗來說自然是雪上加霜。然而,委內瑞拉問題專家Francisco Rodríguez 今年10月在《外交雜誌》發表文章強調,雖然在正常的民主國家,經濟危機較易令選民在下一次選舉中投票趕走現屆政府,但威權政體可趁機加緊對人民的管控,其中一個原因是人民在水深火熱的環境下較易妥協屈服。此外,委內瑞拉和伊朗均試圖把經濟危機完全諉過於美國的制裁。

雖然民眾未必對官方的說法照單全收,但他們對美國制裁的怨憤不容忽視。美國重啟對伊朗的制裁後,伊朗強硬保守派在選舉中重新抬頭便可見一斑。另外,縱然委內瑞拉反對派領袖瓜伊多在號召推翻馬杜羅政權之初一度民望高企,但根據委內瑞拉民調機構Datanálisis近期的民調結果,反對美國的石油制裁的委內瑞拉平民一度高達71%。在溫飽權不受保障的情況下,兩國人民對美國制裁的不滿勢必持續下去。

毋庸置疑,相對於直接軍事介入,美國制裁獨裁政權的經濟成本和對國民造成人命傷亡的程度較低,而且與不少國民的道德直覺脗合,因此這個政策選項較易得到美國國會的支持。不過,美國藥石亂投的制裁對自身的傷害實值得正視,否則長遠上亦只會令自己「賠了夫人又折兵」。

楊庭輝

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