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開放市場 惟禁外商投資互聯網 協定完成 歐嚴正關注港人權

華開放市場 惟禁外商投資互聯網 
協定完成 歐嚴正關注港人權

中國與歐盟商討了六年的《中歐投資協定》(下稱協定)終完成,歐盟領導人昨晚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視像會面後,宣佈雙方已達共識,目前流出條文顯示中國大幅讓步及開放,並稱會改善人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疫情後的世界需要一個強大的中歐關係。歐盟聲明又強調:「歐盟嚴正關注中國的人權狀況,包括香港的發展。」

德國是今年下半年輪值歐盟主席,下周起主席位置交到葡萄牙。據報德國總理默克爾月前全力推動協定,在最後一日推動歐盟與中國達成共識。昨晚,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輪值國主席德國總理默克爾及法國總統馬克龍等與國家主席習近平舉行視像會議,會後共同宣佈完成談判,但各歐洲政要沒有召開記者會,僅以新聞稿及社交媒體講述結果,雙方不約而同談到「信任」。

視像完成談判 官媒讚平衡

馮德萊恩開會後約45分鐘在社交平台表示,後疫情世界需要牢固的中歐關係,以便更好地向前發展,「但這需要合作,互惠與信任—特別是在我們的貿易和投資關係中」。她其後再在社交網表示歐盟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市場,對業務開放,重視互惠、公平競爭的環境和價值觀,「今天,中歐原則上結束了一項投資協議的談判」。習近平形容協定將為中國及歐洲投資者,提供一個更大市場以及更大的營商環境。他認為中國及歐盟應該強化對話,增加互信及合作,妥善處理的分歧。新華社則大讚協議,雙方「達成一項全面、平衡、高水平的投資協定」。

目前協議的內容未有公開,需要要由歐洲議會通過才可真正落實,或需持續到2021年下半年,但歐盟在聲明談到協議涉及人權問題,指中國承諾「有效實施」國際勞工組織的規定,中國並努力爭取承認國際勞工組織的基本公約,包括有關強迫勞動方面的條款。聲明亦提到「嚴正關注中國的人權狀況,包括香港的發展」。

准雙方以國安為由阻投資

本港《南華早報》稱看過協定的初稿,似乎未見中國官媒口中的「全面及平衡」,只見中國大幅開放市場。據報中國將開放製造業、工程、銀行、會計、地產及電訊業,但互聯網市場服務、研發機構、市場調查機橋、測繪機構、能源、礦業及鹽業仍不准歐盟國家投資。《南早》特別提到,有歐盟官員稱協議容許中國及歐盟各自使用旗下對外商的監管權力,即是中國能以「國家安全」為名,阻礙任何歐盟企業投資,反之亦然。

在極受外界關注的強迫技術轉移及增加中國企業透明度上,中國稍作讓步,願意每年都公佈一個國家津貼名單,增加透明度。作為回報,中國可繼續相對地自由進出歐盟市場。中國被要求承諾遵守國際勞工組織關於強迫勞動的規定。不過,據悉不少歐洲國家都有質疑,以中國過往在新疆的行徑、扣查記者、打壓人權情況,不相信中國會遵守國際勞工組織的規定。

歐盟網站/《南華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