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謀以深圳代港 脫貧遭打臉

習謀以深圳代港 脫貧遭打臉

【國進民退】受疫情影響,今年內地首季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勁縮6.8%,自1992年有紀錄以來首錄負增長。官方聲稱其後季度已由負轉正,更指中國料將成為全球在疫情下,少數能有全年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時近年底,全國多個省市卻發生多年未見的拉閘限電,中國經濟走向仍屬未知。

中央在9月發出《關於加強新時代民營經濟統戰工作的意見》,要求民營企業家成為「政治上的明白人」,被視為要求民企向中央靠攏,其後「全球最大IPO」螞蟻集團上市被叫停、習近平高舉清末「實業報國」的實業家張謇作企業家楷模等,均顯示內地將重走「國進民退」舊路。多間國企包括華晨汽車、永煤控股等於下半年先後債務違約,今年以來國企債券違約餘額達518.9億人民幣(下同,約622.6億港元),成歷史新高,「國企信仰」神話不再。

習近平10月高調出席深圳特區40周年慶祝活動時,稱要促進內地與港澳融合,其間未提香港過去對深圳貢獻,此前又稱將增強深圳在大灣區的核心引擎功能,顯示有意以深圳取代香港地位。

多省市罕有限電

疫情陰霾下,習近平12月3日宣佈中國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一億貧困人口脫貧,備受質疑。總理李克強在同期的視像經濟座談會,告誡地方高層指:「你們講真話,我們才能出實策。」被外界視為向全面脫貧之說打臉。

此外,南方自5月下旬起,因持續暴雨引發洪災,水利部形容是1998年以來最嚴重汛情。官方估計約6,346萬人受災,經濟損失達1,789億元(約2,146億港元)。內媒未有重點報道災情,被質疑「冷處理」。踏入年末,拉閘限電更席捲多地,包括浙江、上海和廣州等一線城市,持續電荒料對明年經濟有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