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主教山配水庫被發現是百年古蹟,引發大眾關注,更問起其名字由來。澳門也有一座「主教山」,正名為西望洋山,因為從前山頂有主教府,因而俗稱為主教山。但原來香港主教山沒有主教住過。
主教山又名窩仔山,有說窩仔山是以戰後木屋區之一的「窩仔村」來命名。至於主教山的名字由來則眾說紛紜,山上既沒有天主堂,亦沒有主教住過,唯一能考證的是山上曾經存在由基督教差會「巴色會」(崇真會前身)建立的「巴色樓」。
1905年,巴色會以巴色樓為辦事處。戰後內地禁教,巴色會開始撤出內地,亦於1951年開始撤出香港。及後巴色樓由深水埗崇真會承購,並在其土地上興建崇真英文書院及崇真小學校舍。至1982年,巴色樓因屋頂塌陷,而計劃改建成新會堂,1989年10月落成啟用。現址為崇真會深水埗堂及崇真小學暨幼稚園。
除了巴色樓的典故,亦有說該處被多間教會學校包圍,包括聖方濟各英文小學、崇真小學、匯基書院、宣道小學,而被俗稱為主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