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保育專員以「部門溝通敏感度不足」為由,解釋一直未發現主教山配水庫百年古蹟。但古蹟辦原來1996年曾進行全港歷史建築物調查,惟疑因未有涵蓋地底建築,導致配水庫一直未被發現;加上區議會所獲資料不足,兩重把關失守下,配水庫面臨滅頂之際才經民間救回。關注保育的立法會前議員朱凱廸指特首林鄭月娥當年身兼發展局長及古物事務監督,卻一直忽視文物保育,要為事件負責,部門官僚肇禍同樣難辭其咎。
古蹟辦1996至2000年間曾對本港的歷史建築物作全港性調查,記錄約8,800幢建築物。2002至2004年間,古蹟辦再從中挑選1,444幢文物價值較高的建築物評級,2009年3月完成整個評級。
惟當年的調查原來「睇漏眼」,未有涵蓋地底建築。古諮會前主席林筱魯亦承認,古諮會只為地面建築評級。關注保育的立法會前議員朱凱廸指,由於一般保育私人建築物甚少建於地底,估計當時古蹟辦未有考慮地下有文物,「明顯係地底漏招」。
由於配水庫不在古蹟辦歷史文物建築的名單,往後的工程亦未有作文物影響評估,最終要出動鑽挖機始知「走寶」。事實上,水務署早有圖則卻無阻止工程,朱凱廸斥官僚累事:「有指引咪睇囉,冇指引嘅,你要佢返去常識角度話:『喂!正嘢嚟㗎喎!』對啲官僚未必會做得到,所以要人提佢。」
水務署曾向區議會提交文件,指減壓缸位於地底,建於1930年之前。朱認為區議員或同樣敏感度不足,致第二把關失守:「文件提到1930年前嘅建築物,淨係一句『冇圖』,要喺呢方面好有感覺嘅議員先察覺到。」他呼籲日後若見到相關蛛絲馬跡要更留心。
從1996年的全港歷史建築物調查至2009年的評級,其間林鄭月娥是時任發展局長,身兼古物事務監督。朱凱廸認為林鄭月娥一直忽視文物保育,固然要為事件負責,但各部門官僚,並無認真審視圖則資料,了解管有的設施是否涉及歷史建築,同樣難辭其咎。
港大建築保育學部主任李浩然指,今次問題源於配水庫一直在地底,而現代建築師及工程師對百多年前的水務設計古建築不熟悉,亦不覺得有文物重要性,故無向古蹟辦說明配水庫或屬特別建築,古蹟辦亦未有考慮該處地理位置及歷史,選擇相信工程師的說法,因而忽視相關設施。李建議古蹟辦日後對於任何戰前結構,必須到場實地視察。
任內數漏文物,林鄭未有致歉,反於facebook稱期待水務遺址可保育成為市民欣賞遊玩的地方。帖文一出,大批網民翻舊賬,數算林鄭「走數」的保育事例,「皇后碼頭重置未?前發展局局長喎」、「皇后碼頭、囍帖街、李小龍故居⋯ 閣下的歷史『政績』記錄,也要保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