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九年,美國南方還實行種族隔離的時代,有一位白人作家為瞭解黑人的處境,藉助藥物和紫外線照射把皮膚變黑,深入美國南方去工作和旅行。
這位白人作家是格里芬(John Howard Griffin,一九二〇 — 一九八〇),他以此經驗寫出的一本書是《像我一樣黑》(Black Like Me)。他的實驗震撼了世人。當藥效過去,他恢復了白人的膚色,以白人的身分說出證言,舉證種族究竟是多麼可怕的惡;同樣的話由黑人口中說出,所喚起的注意力總是差得太遠。《像我一樣黑》有非常多段落,我讀得毛骨悚然。格里芬為做這個實驗,冒了生命危險,不但偽裝黑人進入南方有危險,作為白人出書、上媒體、在種族議題上發聲也一樣危險,他和家人不斷收到死亡威脅。為什麼他願意這樣做?讀了新版《像我一樣黑》新增的《後記》我才明白,他的人生傳奇不止在寫了這本書。他的人生一步一步,走在反省強勢文化制約,擁抱他者,反思人類何以為人的路上。
格里芬出生在德州,是猶太人。他十五歲時(一九三五年)獲得法國一所中學的獎學金,到歐洲求學。來自非洲的學生和他同桌吃飯,他覺得受了侮辱,非常生氣。但其他歐洲學生卻都感到很自然,憤慨的只有他一人。這時,他才羞愧地意識到,自己在那視種族隔離為當然的家鄉,受了多麼深的文化制約。
一九三九年,二次大戰在歐洲爆發,格里芬沒有回美國,反而留下加入他的同學們組成的地下組織,暗中給猶太家庭提供庇護,也幫助猶太兒童逃往英國。次年,地下組織截獲蓋世太保的死亡名單,發現有格里芬的名字在上面,組織就安排他在被追緝到之前趕緊離開,經英國、愛爾蘭,回到美國。一九四一年珍珠港事變爆發,美國參戰,格里芬被派往太平洋戰區。指揮官借助他的語言能力,讓他派駐在所羅門群島。他學習原住民語言,與當地人成了朋友,期間原住民給了盟軍很大的幫助。但格里芬自己卻在一次日軍空襲中受傷,嚴重腦震盪,視力受損。戰後有十年的時間他幾乎完全失明。他仍然嘗試自己生活,畜牧養豬,出自親身經驗寫了本給盲人與非盲人關係指引的手冊,且創作了三本小說。
格里芬曾經歷過納粹迫害猶太人的歐洲,曾生活在南島原住民之中(並且發現自己和他們相比完全無能,「次等」,甚至不懂得如何在叢林中認路),也曾在自己國家是個失明者。他曾活在(原本他眼中的)「他者」之中,又往往穿越過那道文化隔閡的牆,成為「他者」的一員。難怪他能有勇氣與智慧,在凶險的種族隔離美國南方,以身試隔離,寫出了《像我一樣黑》這樣力足以改變世人認知的書。
張惠菁
台灣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