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個外媒引述外交消息指,中國與歐盟達成中歐投資協定,最快在周三(12月30日)宣佈。目前流出內容頗為一面倒,中國將向歐盟企業開放製造業、建築、廣告、航空運輸、海事服務與電訊等行業,以及部份雲端運算行業。在人權方面,中國承諾遵守國際勞工組織規則,保障勞工權益。而歐盟在能源市場僅開放部份再生能源市場給中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形容協定取得「重大進展」,「前景可期可待」。
中歐投資協定在2013年起開始談判,但過程一直充滿波折,歐盟一直指責中國不承諾解除歐盟對中國的投資限制,故近年雙方彼此投資金額不高。根據中國商務部公佈的2017及2018年的數據,歐盟分別對華投資82.9億美元(約643億港元)及104億美元(約806億港元)。彭博社分析指,隨着中美兩國在去年爆發貿易戰,中國開始着力爭取歐洲支持,中歐投資協定加快進展。路透社昨引述歐盟官員稱:「談判幾乎已完成,看起來不錯,雙方只有一些小細節需要共同決定。如果一切順利,中歐協定可在本周三完成及宣佈。」報道指歐盟所有國家支持,沒有一國反對。
根據BBC報道,勞工人權問題是今次談判的其中一大障礙,法國早前曾表明如果北京不解決維吾爾人強迫勞動問題,該國不會同意中歐協定。中國在中歐協定承諾遵守國際勞工組織規則,同意在協議上包含相關條約,掃除雙方最大的阻礙。
綜合各大外媒,目前流出條文一面倒有利歐盟,中國向歐盟公司開放建築、廣告、航空運輸、海事服務、電訊以及雲計算市場。協議亦會禁止中國強迫歐盟公司技術轉移,亦有條文約束中國國企與歐盟公司競爭,當中包括提高中國對國企津貼支持的透明度。有關保護歐盟在中國投資的談判則有可能會在明年繼續,並會在稍後時間達成協議。
路透社提到中國有意進入歐盟的能源市場,但由於涉及國家安全,歐盟只准許中國進入小部份可再生能源市場。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形容中歐投資協定「取得重大進展,前景可期可待」。外界估計就算一切順利,協定亦要一年後才生效。
彭博社分析,中國今次意在加強中國在地緣政治上的影響力,亦能夠限制歐盟未來或對中國採進一步的強硬立場,同時未來中國亦可借此協議為基礎,爭取中國與歐盟的自由貿易協定。曾在美國商務部負責國際貿易事務的Frank Lavin稱,美國新政府可能不會正面看待中歐協議:「我認為美國及歐盟雙方合作應對中國,而非歐盟單方面與中國互動取得雙贏」。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昨重申:「與理念相近的夥伴和盟友建立聯盟,捍衞共同利益和價值,才更有效應對中國問題。」歐洲議會對華關係小組主席Reinhard Butikofer昨透露,波蘭希望等待美國合作,法國及荷蘭仍然質疑中共人權問題,意大利關注協議藍本內容,但德國決定強推協定。
路透社/彭博社/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