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對流亡的理解,最近又貼身的記憶,大抵是31年前那個春夏之交,愛國民主運動的中流砥柱,被迫離國投奔他鄉;31年後,當港版國安法在本來的國際都會被雷厲風行用作打壓反對聲音,香港在2020年重演1989年後那一幕,大批年輕抗爭者陸續流亡海外,延續香港無法完成的使命,但離鄉別井的海外抗爭路絕不易走,每當事與願違,難免令這班飄泊海外的年輕流亡者失落及造成壓抑。
究竟有多少抗爭者流亡海外?至今仍沒有一個確切數目,因為除了如羅冠聰、許智峯等知名流亡人士外,更多的是低調離開,即使在海外繼續文宣工作,也是盡量隱藏身份,擔心連累仍在港的家人朋友。根據傳媒資料及報道,單是流亡台灣抗爭者最多逾300人,還有流亡德國、美國、英國、加拿大的人,數目隨時近千人。
英國駐港總領事館前職員鄭文傑(Simon)可算是最早流亡海外的人,他去年底已流亡英國並獲英國政治庇護。據外媒報道,他今年7月底被香港警方通緝,指他涉嫌煽動分裂國家、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等罪名。由奉公守法變通緝犯,走上沒有回頭的流亡路,Simon形容是香港的「新常態」,「呢一兩年太不可思議,幾光怪陸離嘅事都會發生。我本來較悲觀,以為開頭會好大規模逮捕,但原來係慢慢磨你。」
他在反送中運動期間以英領館職員身份返大陸公幹被捕,事後透露遭酷刑對待,回港一刻他已打算離港,「因為佢(中方人員)恐嚇如果我講(事實)出嚟,就會嚟香港捉我。」之後在港跟警察見面,發現有可疑人士跟蹤監視,令他擔心自身安全,繃緊情緒直到踏上台營飛機離港一刻,才終鬆一口氣。
不過,Simon直言海外流亡之路絕不易走,不少人面對很大壓力,「喺國際線好多社運人士都好壓抑」,特別是對一些年輕流亡者,Simon眼見他們所做的事或許徒勞無功,但總不忍心對他們說出事實:「啲17、18歲嘅小朋友嚟搵我,想聯署寫信、拍門搵政要,我會配合,唔想熄滅佢哋團火,但我心入面知道呢啲冇用,政客有計算,但我點講?」因連月寫信、拍門沒有回音,只能看着社交網站帖文的按讚數字而失落,他更心酸又失望,「失望係我哋帶出嘅風氣,令下一代以為不斷同議員拍門握手影相,係香港民主嘅出路。」也反映港人的公民力量未夠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