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近日清拆,意外令有逾百年歷史的巨型古羅馬式地下蓄水池結構曝光。水務署文件指,蓄水池建於1930年之前。香港眾歷史fb撰文介紹該戰前地下蓄水池歷史,稱該地下空間由逾百條麻石柱支撐,頂部以紅磚砌成拱門及拱形水泥池頂,再以泥土覆蓋,實屬罕見。一眾保育團體及深水埗區議員昨發起萬人聯署,要求當局即時停止清拆工程,將石硤尾主教山配水庫列為「暫定古蹟」。本港學者認為港府可參考外國例子,活化該配水庫成為旅遊景點。
本地歷史學者、古諮會前成員高添強對香港地底竟有如此「寶藏」表驚訝,估計配水庫應建於1900年左右,因政府當年打算將深水埗規劃成勞工住宅區,相信水庫設計與發展該區息息相關;又指由於二、三十年代起,政府基建開始大量使用「石屎」,相信配水庫應於此前建成。
高添強表示,香港的水務規劃和發展值得港人自豪,認為不論是從文化或是城市發展角度,配水庫的歷史價值相當高,「估唔到地底會有啲咁嘅寶藏!」他質疑水務署動工前是否有就工程諮詢古蹟辦及進行古物古蹟評估,又促古蹟辦進行詳細評估:「要搵專家來做,唔好搵三兩個職員嚟睇睇就係!」
香港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李浩然指外國不少地下水利設施成為重要的古蹟及歷史旅遊景點,認為可活化該處為旅遊景點。例如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地下水宮殿、英國的City of Bath等。
「香港舊照片」創辦人、歷史書作家余震宇指配水庫的圓形設計讓它可以抵受山泥的壓力,認為該蓄水池香港絕無僅有,「如果放咗喺台灣,一早變咗旅遊景點!」
保育組織「活現香港」創辦人陳智遠批評事件是很嚴重的失誤,「水務署冇講,定係古蹟辦唔bother搵人去睇?」 陳認為古諮會應先將該建築列為暫定古蹟,讓當局有時間討論保育安排。
水務署及古物古蹟辦事處回覆指,水務署已暫停深水埗主教山山頂的工程,古蹟辦昨亦派員初步視察,將進行評估及探討跟進工作,即古蹟辦從未評估該處歷史價值。
本報翻查歷史文件,確認主教山配水庫1904年8月落成,至今有116年歷史。配水庫屬1902年啟動的「九龍水務工程計劃」一部份,用作連接九龍水塘,將食水供應至當年人口急增的九龍市區。工程包括一個3.7億加侖容量的儲水水塘、兩條集水道、接駁九龍半島的主水管,以及一個218.3萬加侖容量的配水庫。
配水庫建於九龍塘村北面的山頂,水庫呈圓形,頂部直徑155呎,深20呎,底部和周邊牆身以石屎興建,中間則以磚砌拱門及石柱支撐着石屎頂部,最高水位可達主水平基準上77.7米。
配水庫工程由「Mr. Tung Shing(譯:董成)」承建,當年以約67,000元的費用建成,約等如現時約6,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