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的2020年是選舉年、抗疫年,也是黑人民權年。明尼蘇達州一名黑人男子的死,為特朗普政府再投下炸彈,積慮已久的種族歧視問題再次擺上枱面,促成歷來最大規模的民權運動,Black Lives Matter(黑人的命也是命,簡稱 BLM)呼聲,5月至今仍未止息。
被命運推上悲劇位置的47歲黑人弗洛伊德(George Floyd),早年案底纍纍,重投教會後改過自新,六年前移居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至今年4月在疫境下失業,復又確診初癒,正謀求新生;未料5月25日卻是他生命終點,因懷疑用假鈔遭四警粗暴截查,白人警員修文(Derek Chauvin)將他按在路邊警車下,以膝跪壓頸,最終弗洛伊德橫死街頭。
白警針對黑人的爭端在美國已非新事,最大差別是弗萊德案發生在網絡年代,有閉路電視和路人拍片為證,上載不足一天便激起全民怒火,弗萊德一聲聲「我透不到氣」的呼救聲,正是對警暴和歧視最有力的控訴,重新推動了黑人民權議題,並由下而上在朝野造成連鎖效應。新一浪 BLM運動在首兩月全國便獲1,500萬至2,600萬人次遊行支持;民意逼得明州當局立案對涉案警員提控,承諾改革警隊,連帶其他州政府亦終於願意審視警權和歧視文化。事件亦促使非白人族裔的年輕一代積極登記做選民,在大選踢走撐警的總統特朗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