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真是和平使者?(黃東)

嫦娥五號真是和平使者?(黃東)

在毛澤東誕辰127周年前夕,嫦娥五號返回艙成功返回地球,完成了探月工程首階段繞、落、回三部曲,算是為十三五規劃寫下風光的句號。同時,神舟十號載人返回艙被送往毛的故鄉韶山,告慰他老人家「可上九天攬月」的豪情壯志終於實現。

無論如何迴避,作為威權政體,嫦娥工程少不了炫耀國力的冷戰思維和面子任務,亦即習近平賀電中「為建設航天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再立新功,為人類和平利用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的開拓性貢獻」。其核心政治任務呼之欲出,一如5G、AI等中國科技項目亦然。

現在已經沒有多少人知道,中共在六十年代末曾是全球第三個企圖載人登月的國家,直至林彪折㦸沉沙於蒙古,毛澤東全面整肅空軍方休。無論此時彼時,載人航天皆由空軍負責實施。又如50年前中國首個人造衞星上天至今,無不強調和平利用太空,其實以和平外衣包裝軍用及軍民兩用科技實驗才是國情。

在300多次長征火箭發射任務中,雖然透明度相對於中國軍事科技已算高,但從來沒有一次透露是軍用發射,卻沒有一次直接或間接與軍事完全無關,又或者軍方有權隨時徵用其幫忙等。這種前蘇聯航天模式,只要看看其後台先後有國防科工委、總裝備部、總參裝備發展部、戰略支援部隊,便已經一清二楚。

可用於摧毀抓捕敵方衞星

嫦娥工程採用的軍用、軍民兩用、軍轉民用、民轉軍用科技比比皆是,由始至終支撐着全過程。例如月面自動採樣上升器自主定位定姿起飛、無人自動交會對接,航天科技五院502所把導航定位與人工智能融合。海量遙測及通訊數據傳輸互動,應用幾十種新舊資訊科技,包括軍用民用高速寬頻數據鏈、大數據處理、區塊鏈技術、5G。航天科技五院西安分院研製、着陸器上重14公斤的多芯片組裝微波測距測速敏感器,在着月離月過程中制導、導航、控制發揮關鍵作用,軍用潛力之大不容忽視。

航天科技五院501所的鈦合金月壤密封系統,保證在真空及重返地球後樣品零污染。無人自動交會對接時的遠距交會對接微波雷達,近距的紅外及可見光雙譜段監視相機,對接時三套K形抱爪對接機構,分別由西安分院及八院研製。這些科技可用於精確接近、摧毀或抓捕敵方衞星,屬殺手衞星等太空武器關鍵技術。

最值得重視的是發射前與返回後,看不出跟以前神舟返回艙外貌有何分別的樣品返回艙。它在重返大氣層時,首次在中國試驗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半彈道跳躍方式,多次快速進出大氣層邊緣減速。為此採用七種防熱新材料,能耐2000℃高溫高速氣流衝擦。這種納粹德國構思的先進返回方式,為未來穿梭機、太空戰鬥機、高超音速飛行器、洲際導彈彈頭使用開闢了新路,意味着導彈防禦系統跟蹤攔截將面臨新難題。由此可見,嫦娥五號乃是不容忽視的魔鬼天使混合體,不完全像名字這般艷麗。

黃東

軍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