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題:美法案針對中資 港交所受惠 逾十隻中概股 明年來港上市

財經專題:美法案針對中資 港交所受惠 
逾十隻中概股 明年來港上市

今年特朗普全面狙擊中國,自瑞幸咖啡造假打開潘朵拉的盒子後,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面臨被退市風險,反而有利港交所(388)迎接中概股來港第二上市潮流。證券界預期,明年是中概股回港的高峯年,有超過10隻中概股以第二上市方式回港,為本港帶來逾千億元集資額。

港交所數據顯示,截至11月30日,香港今年有149隻新股上市,包括9家中資企業從美國回流本港第二上市,例如京東 (9618)、網易(9999)、百勝中國(9987)等,共集資近1,300億元,比會計師行德勤年初估計的5至8隻多。

美國針對中概股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已獲參眾兩院全票通過,成法生效事在必行,加上將有更多中概股符合上市至少兩年的門檻,新例將促使中概股加快步伐來港。

德勤中國華南區主管合夥人歐振興認為,今年5月獲參議院通過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是中概股落實並極速回港的催化劑,9月及10月密集式有7隻中概股登陸本港。該法案規定,已在美國上市的外國公司如選擇保留有關上市地位,最終要向美方監管機構提交審計底稿,以及證明自己不受外國政府控制等,設三年的緩衝期。

更多企業符上市門檻

歐振興認為,香港新股市場某程度是受益者。四大會計師行原先對今年新股市場預測普遍較保守,最樂觀估計都只有3,000億元,但未到12月,本港新股集資額已超過該數字。他預計,今年本港總集資額將超過3,500億元,創近10年來新高,而9隻中概股佔總集資額超過30%。他估計明年將有超過10隻中概股,包括將有首隻採用企業WVR的中概股、以第二上市方式回港,而且不乏超大型新經濟企業,如百度、騰訊音樂等。

他又指,中概股回港第二上市需要滿足有兩個財政年度完整記錄的要求,適逢2018年是中資企業赴美的高峯期,例如拼多多,這批企業明年將符合回港第二上市的門檻,加上法案已事在必行,造就明年將是中概股回歸的高峰年,預計無論上市宗數及集資額都會比今年多。

耀才證券行政總裁許繹彬認為,即使拜登上場,美國對華政策短期不會改變,加上中概股來港第二上市作避風塘將成趨勢,相信不會因轉換總統而減慢或停止步伐來港。而中概股回流的熱潮,更會帶動其他新股加快步伐上市,例如新經濟股及未有盈利的生物科技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