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來個遲來的來年展望;其他要是做的早做了。展望後市很難不先展望經濟,而展望經濟亦很難不先展望疫情,不過展望疫情本不應由財金界做,但問疫情幾時完,醫學界卻永遠說不出答案。科學嘛,不做預測的;要是視財金如科學,一樣測不到市。既然醫學界不做這些不科學的預測但我們有實際需要知道,唯有班門弄斧踩過界了。
8月起至今的全球累積總染疫人數對數呈線性趨勢,按此外射,2022年首季時全球78億人將全部中招,之後新增個案將會歸零,當因而不治的1%、2%人口都仙遊後,疫情結束。或者,按11月至今的線性下跌死亡率外射推算,2021年底時數字亦歸零。當一隻病毒的死亡率是零時,問題也消失了。換言之,最差情況需捱多約一年日子。
就當疫苗對變種病毒有效,但報道指最快3、4月才能全民接種,加上生效需時,看來最少要捱多半年。至少從疫情角度看,無論經濟股市,明年先低後高屬合理推測。幾時轉角呢?這要視乎幾時lockdown,亦變相問疫情幾時會有階段高峯。美國所見,每日新增個案每百餘日呈一高峯,照推算下兩次為2月和6月,這是lockdown高危期。
其實全球數字也有類似高峯,儘管沒美國的明顯。過往三個高峯分別於4月10日、7月25日和11月11日,相隔106至109日。照推下兩次分別於2月下旬和6月中。這些高峯不只見諸每日新增個案,就連每日死亡數字也隱約呈現,只消將數據「去勢」便更清晰可見。重溫本港今年lockdown時期,的確圍繞着這些高峯或其稍後的日子。
疫情高峯亦會嚇怕市場,故承敝欄上周一文「明年1月底 風險資產危」的脈絡,明年1、2月間風險資產回落的機會頗高。由於過去半年全球每日死亡人數仍呈升勢,故每當這數字邁向高峯時,疫情嚴重的國家將忍不住要大規模lockdown,而類似3、4月的經濟收縮自必再現。當然,現在大家都有經驗,但在家工作始終難以完全替代。
縱再lockdown的經濟收縮程度未必及當時,但今天倒閉、失業、違約等皆惡化,放寬後的復原未必如上次般快。若上次是勁痛的短痛,下次則是痛少些的長痛。知疫情,其他都容易了。
羅家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