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業聖誕銷情慘淡,近日巿面湧現不少outlet或散貨場,務求劈價促銷「賺得幾多得幾多」。經濟學家關焯照表示,這現象顯示地區經濟正值低潮。他指1997年金融風暴後,旺區亦出現「十蚊店」大行其道情況,反映市民收入不穩,購物意欲大減,消費模式轉為着重日常生活用品。
散貨場成行成巿,連鎖服裝店及生活用品店亦租用旺區舖做「一折場」,記者在尖沙嘴一個散貨場視察,顧客葉小姐與友人原打算買喉糖,但不經不覺血拼兩小時,消費400多元,「本身唔係精明消費者,鍾意買就買,但疫情購物會謹慎,變咗奢侈品,好似錶、袋可免則免,日常用品就買多咗!」
零售業前線總工會主席郭翱雲指,outlet主要將舊貨薄利多銷,只維持店舖基本成本,但收入根本支付不了舖租。他認為香港經濟以往過份倚賴旅遊和零售業,現時需要靠本地客振興,望政府從不同角度推廣本土文化支撐零售業,停止倚賴奢侈品。
疫情下零售實體店生意大跌,有公司轉戰網店救亡,如開facebook live介紹產品、推出網上優惠,有專門幫客戶成立網店公司今年生意額增長兩成。擁有十間實體店的彌明生活百貨老闆袁彌明坦言,今年重回基本步靠網店生意封蝕本門,「我哋門市係做少咗生意,網店成本低,就補返十間專門店跌幅」。
袁形容今年是從商逾10年來最困難一年,仍盡力保住所有員工飯碗,更提早派發花紅,她擔心疫情持續下,農曆年關難過:「我哋𠵱家講緊中國人過年喎,點呀?炒晒啲人咁樣過年呀?」
■記者金敏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