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周的專欄中寫道,當未來中國的軍事實力大到可以向美國叫板,而美國領導人又認為「委曲求全」符合「務實外交」原則的時候。美國棄保台灣並非沒有可能。台灣還有10至15年的時間,尋找自救之道。
這並不是說,台灣還沒有開始自救。事實上,台灣從來沒有坐以待斃。兩岸分治以來,它的平均成就與實力,都遠遠超過中國大陸。當此節日期間,請讓我從台灣的歌曲說起。
今年10月,台灣歌手歐陽娜娜、張韶涵到中國央視為中共「國慶」演唱「愛國歌曲」,成為兩岸一場政治風波。在一種流行的敍事中,這是台灣歌手為了金錢出賣靈魂的案例。不過如果你換一個角度看,中國娛樂節目,哪怕是政治意味極濃的春節聯歡晚會和國慶慶典,總是離不開台灣歌手。
我曾經多次在文章中憶昔年少時收聽「敵台」(台灣廣播)的故事。當時那是犯罪行為,可我一度夜夜枕着短波收音機入睡。多數時候,聽到的是奇怪的代碼及聯絡信息,覺得十分神秘。間或聽到音樂,便十二分欣喜。跟大陸鏗鏘有力的播音腔調及「革命樣板戲」歌曲相比,敵台算是靡靡之音了。若干年後,它成為大陸娛樂節目主持人及歌手競相模仿的「港台腔」,而中國廣電總局多次下令禁止模仿。
有人將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稱為台灣版的《莉莉瑪蓮》,稱讚她的歌聲也曾穿越鐵幕,深入中國城鄉各地,喚醒許多在6、70年代政治鬥爭中暮氣沉沉的中國軍民,讓他們知道彼此尊重、諒解與互助合作的意義。從國民黨的立場看,這是對中國大陸成功的「統戰」。但是,民進黨又何不從中看到台灣的軟實力,其對中國人心的滲透,遠遠超過中國對台灣媒體的重金購買。更重要的是,那是中國民眾自己掏錢購買。
對很多中國民眾來說,幾乎所有的台灣歌曲都是《莉莉瑪蓮》。從我這一代開始的幾代中國人,無論來自繁華都市還是破敗鄉村,青春年代的流行文化中,幾乎全部是港台藝人的吟唱和身姿。中央電視台最大規模的洗腦文藝春晚,港台藝人成為頂樑柱。
直到今天,在中國所有走紅的電視娛樂秀,《中國好聲音》也好,《我是歌手》也罷,你很難想像沒有港台明星坐鎮,或者中國大陸藝人不唱港台歌曲。甚至像《爸爸去哪兒》這樣的真人秀節目,也離不開港台明星捧場。中央電視台、天津電視台等也有一些由大陸藝人擔綱的綜藝節目,相比之下,怎麼都做不出「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模樣。
這些年來,中國愛國民眾高喊「抵制聖誕節」,但是不會抵制同樣來自西方的節日元旦。同樣的道理,他們動輒抵制「台獨」藝人,但是你不會聽見他們抵制港台歌曲。港台歌曲的知名詞作者林夕公開聲援香港抗議運動之後,中國官媒對他展開批判,卻無法發起對他全部歌詞的抵制。
對於歌手個人來說,中國市場的確讓他們大開眼界,大展身手,賺得盤滿缽滿。因此,北上撈金成為主要的敍事。這個敍事掩蓋的另一面是,中國市場需要他們。如果市場不需要,再「愛國」也沒人請。導演、作家吳念真先生也被貼上「台獨狗」的標籤,中國網民質問「你是台獨又跑來大陸賺錢」,他反嗆道:「是你們找我去的耶。」
如果有一天,林夕申請不允許自己的歌曲出現在中國大陸,或者台灣政府下令禁止台灣歌手前往大陸演唱,那裏的娛樂市場會大受打擊;可能讓人覺得諷刺的是,中共「愛國宣傳」晚會的洗腦效果也會因此大打折扣。
流行歌曲是顯性文化,容易被人看到。事實上,台灣的全部文化創意和知識產品在中國都有極大的市場需求。在這背後,是中國人稀缺的言論自由、思想自由和民主政治。
長平
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