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喧傳甚盛的區議會DQ行動最終沒有發生,人大常委會會後對此沒有甚麼公佈,最顯眼的新聞只是決定明年3月5日召開人大會議,其他如甚麼刑法改革或任命漢人為民族委員會主任都不算甚麼重要決定,在港人而言更是無關痛癢。
北京今次沒有DQ區議員或整頓區議會在政制架構的職能當然不代表它放棄這樣的打算。自7月以來,北京政府對港方針主要是透過全方位秋後算賬重寫香港政治、社會秩序,在體制、法律、政策等各層面把權力牢牢抓到京官及駐港機構手裏,把港人自治的空間擠壓到似有還無的地步。
可去年區議會選舉泛民主派大勝,一舉攻下380多個議席,把建制派、土共政團地區樁腳幾乎一掃而空,也令泛民及民間社會能在不同社區建立據點,擴展網絡及實力,左右地區事務的進展。在北京及建制派眼中,這無疑是個危機,必須盡快及從根本解決;而以不合宣誓要求為理由DQ大批泛民主派區議員可以扭轉區選敗績,也可以削弱泛民的地區實力,甚至可能成功挑動泛民主派內部矛盾,做成內訌、分裂。北京自然不會放過這機會。
另一方面,區議會手執特首選委會117張選票,即使未能一舉造王,也能對北京的特首人事佈局造成一定威脅。北京當權者向來要對特首人選保有絕對控制權,不會讓任何人或本地政治力量左右,泛民主導的區議會居然可能成為潛在威脅,京官們改組選委會褫奪區議員在選委的議席就大有可能甚或是勢在必行,甚至比DQ部份泛民區議員更逼切。
既然北京對區議會出手的「誘因」甚多,為何不在今次人大常委會議來個快刀斬亂麻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北京仍在觀望美國政府換屆後雙方關係會不會有變化及有何變化。
還有不到一個月美國總統就會從特朗普換上拜登,華盛頓近大半年來對北京的全方位施壓策略會否因此有變成了北京重要考慮。為免香港問題進一步影響中美關係,北京領導層觀望一下,摸摸底再採取DQ行動是合理做法。反正權力、法律都在北京及代理人即林鄭政府手上,一聲令下可以隨時動手,不必在美國政府換屆前急於行事引發新爭議。
另一方面,北京強推國安法加上DQ泛民議員引發的壞影響正快速浮現,政經、社會秩序變得極不確定,個人人身自由與安全,資金及資訊的自由流動,專業價值能否維持等已成疑問,不僅市民人心惶惶,國際社會、投資者的反應也越來越負面。要知道香港能在國際城市中佔一席位,能一度成為接近紐約、倫敦的國際金融中心,靠的就是可靠的秩序、自由與制度得到法律保障。
但國安法訂定以來這一切都成為疑問,未定罪前不准保釋的情況越來越普遍,以各種不成理的原因凍結銀行戶口及資金的事件一再出現,獨立新聞傳媒不斷被整頓削弱。看在市民及國際社會眼裏,香港不到半年時間已面目全非,難怪走資、移民、企業搬遷的速度不斷加快。若果再來一次大規模政治DQ,褫奪合憲合法選出的地方議會代表,否定選民選擇;市民、國際投資者、外國企業對香港法治、政治穩定的信心將進一步削弱,令他們極可能加快撤資棄港的決定。到時即使北京再以銀彈托市也將事倍功半,因為香港已無法再發揮窗口、安全閥的作用。為免情勢失控令香港的利用價值盡失,整頓區議會自然傾向緩一緩。
儘管北京暫時未出手,但明年3月人大會議前後仍有可能對泛民區議員採取DQ行動。面對這樣的威脅,泛民主派區議員、民間社會除了對DQ明確反對及抗議外,同樣重要的是不要自亂陣腳,自行放棄議席。他們去年11月由選民以一人一票公平及自由選出,肩負着對市民、選民的承諾,不能也不該輕言放棄議席,辜負市民的重託與信任。何況政治情勢惡劣,市民更需要能為他們在不同平台發聲的代表。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