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為改善中國的國際關係,擺脫人權、肺炎、新疆、香港區國安法所帶來的負面反應,着意在氣候變化方面,融入國際主流,積極宣傳中國制定碳中和政策,要在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2030年前碳排放達到最高峯(即是2031年開始碳排放開始逐步減少)。時間表係有意思嘅,即係在2020至2030年呢十年,中國為了經濟增長,GDP總值盡早追上美國,中國還是需要增加排放,十年後才開始減排,其後用30年,至2060年達至碳中和。四十年後習近平與今天領導人,大概都唔會在世,到時如有甚麼問題,留番畀今天30至40歲嘅幹部應對可也。
根據12月18日召開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21年有八大工作重點,其中之一係「做好碳達峯、碳中和工作」,具體工作包括優化產業及能源結構,推動煤炭消費盡早達峯,大力發展新能源,加快建設全國用能權及碳排放權交易市場。
如何落實?有一位中國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唐任伍指各地方有排放考核指標需要完成,要求減低煤炭用量。即係話,為了達到中央減排要求,限電係可用措施之一,那管人民生活不便。
有說中國禁止澳洲煤炭入口,令到中國局部停電,講數字又冇咁誇張,澳洲可供應中國3200萬噸煤,但中國每年燒煤41億噸,澳洲煤只佔小數目。真正問題係,中國沿海城市崇洋,喜歡用澳洲煤,原因係澳洲煤高質,污染物質排放較少,沿海城市被迫燒印尼煤(低質)及陝西、山西煤,污染量重,有苦自己知,此乃中國懲罰澳洲「政治不正確」之後果。其實懲罰也者,只係覺得唔要澳洲煤,影響不太大,至於支持中國鋼鐵工業增產所需之澳洲鐵礦砂,就多多都買,不能不買澳洲貨!
要減少碳排放就要倚賴新能源,如風電、太陽能、水力發電及核電,但煤炭發電仍是一個重要支柱,不能立即捨棄,只能逐漸減少煤電佔比。中國在雲貴高原興建瀾滄江水壩,目的就係加水力發電,但瀾滄江喺湄公河上游,湄公河係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命脈,各國大力反對興建瀾滄江水壩,引起外交暗湧。埃塞俄比亞建尼羅河水壩,埃及大怒,幾乎想宣戰,中國動一動湄公河,後患無窮,為了氣候政策,其實不可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