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在學時期的兩件小事。
當年的香港體育,正能量故事當然很多,但要數讓人摸不着頭腦的事情,亦不少,例如:教練資格問題。除卻一些較大路的項目之外,那時本港許多運動的教練發牌制度其實算不上很完善,即是說,並沒有一個制度去決定該名教練的資歷是否合乎官方標準;沒有制度,或制度不夠透明的話,通常就只有兩種後果,一是淪為人治,二就是教練質素良莠不齊。
隨着本地體壇發展日趨成熟,加上家長更願意讓子女早早接觸運動,有關問題近年已有大幅改善。但在約30年前的情況,要不該人極具名氣,於退役後從教;要不就在宣傳上吹噓自己贏過甚麼甚麼,又或者拿出來頭不明的證書幾張以證明資格,質素極為參差,小眾項目尤甚。記得當年我有一名朋友頗具運動細胞,跑得快又跳得高,故此早被父母送往接受某種運動之訓練,而教練又正好是那種資格不明的類型。不過朋友在他的教導下成績的確突飛猛進,就沒有再深究下去。
可是不久之後,他就發現問題。經過一段時間,該名教練開始提出一些超越教練與學員之間的要求,主要是指令朋友為他張羅私務,甚至在金錢上幫忙;朋友說不,那教練就恫嚇「唔教你嘢」,動輒以「唔尊師重道」作責難;最後不歡而散,他更四處跟圈子內的人說我的朋友人格出問題。
另一件,發生在我一個鄰居身上。那個年頭鄰里關係較為緊密,樓上樓下,同齡小孩都稔熟,他是我少年時代的玩伴,放學後不時一道打波、「捉依因」。可是每到晚上各自回家之後,他居住那單位不時傳出震天哭鬧,後來發現,他的爸爸會在醉酒後向他動手。有時哭聲太淒厲,鄰居們都看不過眼拍門問究竟,收到的是如電視連續劇對白的一句「我家事關你咩事」;記得最後還是報警處理。
上述兩件事誰對誰錯,恐怕都已很清楚。尊師重道不會錯,孝順父母也很對,但若果所有事情都以尊重和孝義作開脫而罔顧其他價值,那就有點有違原意。敬師,與把師長一套奉為絕對價值存在分別,忠誠不等於愚忠;孝順與啞忍家暴,兩者之間也沒有關係。
伍家謙
多媒體工作者
周日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