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結加疫症,盤點家中及心情成了友儕間的節日活動,天天都有開心大發現。
從事公關的女友人,突然晒寶,那是一系列的傳呼機和舊手機,包括俗稱「水壺」、「大哥大」的磚頭手提電話、摺龜、V仔等,連盒保存着。如果加上經典的和記天地線、其士步步通、NOKIA蕉仔、鬚刨王……不就是香港電訊科技1G到5G的實體私人博物館嗎?
「何解你會保存着這些史前文物?」我覺得不可思議。
「由上世紀八十年代,我開始從事經常要與人溝通的工作,當年做廣告行,每一部手機都記錄了當年工作的經歷,所以即使該物件退役,我仍然會好好保留。」她母性大發地想當年,記住以前工作的每個溝通時刻,朋友覺得是件浪漫的事。
難怪差利卓別靈都話:「人生近看是悲劇,遠看是喜劇。」職場如戰場,有多勞累、受氣、被計算、爾虞我詐,到頭來回看只剩下甜味。
Motorola於1983年發表第一部手提電話,1987年香港引入,俗稱「大哥大」。網海打撈,當年開賣時索價高達三萬港元,通話月費更動輒幾千元,只有做生意的「大哥大」才會用。我的這位「大姐大」朋友,當年剛創業,就開始用OKI VEL-700,它稍為比「大哥大」輕便,代言人是黎姿,廣告是她穿露背裝把「水壺」揳於牛仔褲後袋,回眸一笑。
「當年創業就開始用『水壺』,其實買不起的。因為當年跟男友夾錢買,及後佢留低,我就據為己有了。當年揸水壺確係有些虛榮,是身份的象徵。即使手袋有多大,縱放得下也會拿在手中,像鑽石錶、跑車一樣為炫耀。」朋友回憶,更極致放閃的玩法,是自己不拿水壺,而是請一個助理替自己拿,貼身左右就為之最晒命了。
不過,她的最愛,還是「摺龜」。
「它雖不是smart phone,卻讓我給人『智能』、分秒必爭的觀感。摺龜方便,因為細,我經常直接掛喺心口,有人來電時我練就出一秒內接電話的絕活,在工作上為我帶來不少便利。」半秒接聽、有求即應,讓她得到「真.傑出關公」的美名,鋪陳在枱上的舊電話,變成了獎座。
如果我要保存一個舊電話,肯定只是想保存昔日的舊訊息。沒有WhatsApp、LINE的年代,每個訊息都要付費,所以都經心思熟慮的雕琢、思考才發出。洋洋的情書化成詩詞、故友四季間的噓寒問暖、緣盡者的綿綿情話、逝者不能重聽的叮嚀。朋友真的會偶爾重看、重聽放不下的人的留言,「一樣有心痛的感覺。」她說。
「不過,我最懷念反而是call機年代,還要是數字顯示,要打上台查訊息,或要自行查數字密碼的年代。」大姐大說。我也記得,當年整天等待call機響的一刻,隨身準備硬幣找電話亭「覆機」,猶如《重慶森林》裏金城武頻頻念出密碼「愛你一萬年」;與素未謀面的call台小姐「情話綿綿」,聽她以冷冰冰的語調覆述舊愛的情話。最浪漫的集體回憶,是數字機年代少男少女收到數字密碼,要對照密碼紙的文字訊息。
我記得少時與前度經常約在信和或文化中心等,代碼分別是581和585。在科技不發達的時代,也是人情味最發達的時代。
鄭天儀
文藝平台「The Culturist 文化者」創辦人、大業藝術書店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