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Acton Institute以推動自由與宗教思想的Robert Sirico神父好些年前訪港。黎智英和我去接機。入城路上,話題扯到海耶克。神父出試題:「《到奴役之路》開頭第一頁寫了甚麽?」黎智英和我搶答:「獻給所有政黨的社會主義者(To the socialists in all parties.)。」不同政黨,理念有別,何以都有社會主義者?獻這本一度雄踞美國暢銷書榜之首的政治經濟學普及讀物給這些「臥底」,海耶克是何寄意?
眾所周知,黎智英是廠佬,熟悉市場運作,他對市場經濟理念較為全面的認識則是從《到奴役之路》開始。海耶克的母語是德文,其英文著作雖經編輯潤飾,句子不減德文本色,結構複雜意念綿密,絕不好啃。難以想像黎智英要花多少力氣才讀懂《到奴役之路》,而他確又讀懂了。
是如何讀懂的?智能手機未面世,黎智英桌旁放有好幾公斤重的英文韋氏大字典,桌上還有幾本英中、中文字典。多少廠佬是這般擺設?不多吧。即使仰慕海耶克其人,多少做生意的肯費神硬啃其著作?到頭來那是其個人的取捨:黎智英揚言沒有掂過半隻麻雀牌也沒有唱過半句卡拉OK。可是單憑一鋪蠻勁便能讀懂海耶克?
跟黎智英開過會的朋友都知道,他視做生意為解決困難,而辦法首重嘗試:閉門造車,不能弄清顧客的喜好。市場浩瀚,跨出嘗試一步,猶如向烏黑前路擲出石塊,回聲起碼讓你知道石頭是落在陸地還是水中;只消一步步嘗試,終會找到路向。若非忠實的海耶克信徒哪會虔敬利來利往、熙熙攘攘、深不可測的市場,而虛懷以對?
讓海耶克說來,人類早已不能自給自足,須作以有易無的買賣,而事情從此複雜;市場越是擴闊、生產將越是專門、分工層次越是複雜細緻、調配資源的環節越是轉折繁複,形成無垠無涯的知識黑洞。簡單如鉛筆,亦沒有人能完全掌握其技術細節生產流程經銷渠道,然而藉着市場買賣、價格上落則能順滑無縫支配資源。黎智英拿「謙卑」掛在嘴唇邊,跟他大起大合的行事作風看似格格不入。可是相對於海耶克所指的市場黑洞,每個人能掌握的知識實是渺小得可憐。除了俯首甘為孺子牛,謙卑恭敬嘗試探索,何來別的辦法立足市場?
海耶克指出不管社會主義者的用心如何崇高,他們鄙視唯利是圖的市場規律;一旦有權在手莫不強物情就己意,干預自由買賣,按其理想強行改造人性重整世界。橫加干預市場運作固然混淆價格導致支配資源的訊息紊亂而形成浪費,且必然侵犯擁有、享用、買賣資源的權利,即是打擊自由,故此是走向奴役之路。干預的極致是全面消滅私有產權,人人須聽命於執權者的指揮,淪為被徹底剝奪自由、扭曲人性的奴隸。《到奴役之路》旨在警醒世人積極干預的可怖後果。
港英積極不干預,非在推卸責任放任無為。有權不用,是自量對市場運作認識有限不敢輕言干預,以免壞了民生大事。施政本乎謙卑,而執權者時刻為法制條文規範,人人恆常有規矩可依,大大降低交易費用、市面因而興旺,社會呈現生氣勃勃「自然迸發的秩序」(spontaneous order),而家家戶戶將安將樂矣。黎智英跟從那個時代過來的香港人一樣,對法治下的自由感恩,感恩自由展示的生氣希望。
壹傳媒大樓大堂有三尊銅像,標誌着黎智英的寄志。2006年一月,彭定康口中「香港繁榮的設計師」(the architect of it all)郭伯偉過身,黎智英為他立像;非為個人崇拜,而是誌記這位謙卑地讓路給香港人創造奇蹟的經濟掌舵人。同年十一月,敬佩郭伯偉、推許香港繁榮經驗的經濟學泰斗佛利民辭世。黎智英與佛利民論交多年,執弟子之禮,又立像以誌記。在1992年離世的海耶克跟郭伯偉互不認識,與佛利民卻惺惺相惜。於是黎智英又為其自由思想啟蒙老師立像。普天之下,能讓三位智者共處一堂者,惟堆填區此一角而已。
黎智英從海耶克1974年諾貝爾獎演辭挑出這一句置諸其像下:「 知識浩瀚無涯。致力認識世情的人當學曉謙卑,以免淪為妄圖管控社會者之幫凶。作此妄想之暴君既奴役同胞,且將毀滅非出自主觀設計而是由千千萬萬人自由迸發創造的文化。」(The recognition of the insuperable limits to his knowledge ought indeed to teach the student of society a lesson of humility which should guard him against becoming an accomplice in men’s fatal striving to control society – a striving which makes him not only a tyrant over his fellows, but which may well make him the destroyer of a civilization which no brain has designed but which has grown from the free efforts of millions of individuals.)眼前時局驗證海耶克之雋智,刻畫黎智英追求自由面對的挑戰。
海耶克和黎智英都是天主教徒。終其一生,海耶克認為上主博大遠超被擬人化之形象。黎智英常懷謙卑之心,躬身見證上主之榮耀。
後記
聖誕前夕,黎智英從赤柱回家了,讓好些人感受到節日的歡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