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系列 英國落腳篇】一直以來富人移民自有特別通道,升斗如單親媽媽阿米就要靠奇蹟,她一早想帶獨生兒子離開香港,苦無門路,「過去讀書,哪有錢讀書?投資移民,哪有錢投資?移民對普通市民來說是很遙遠的事。」她透露:「實不相瞞,之前我沒去過英國、加拿大,你知我帶着小朋友,家中環境又不好,所以從來沒去很多地方旅行,沒有concept去哪國較好。」
相不睇不發,命理師傅屈指一算,鐵批其子很小就去外國讀書,好媽媽當刻反應老實:「黐線,邊有錢去外國讀書,冇可能!」那師傅真乃高人,未到聖誕奇蹟便至,英國宣佈明年1月31日起接受BNO居留申請,阿米不待那天,上月帶着7歲兒子勇闖倫敦,現正等候當地學校派位,預言應驗可期。
撰文:黃啟發
一人有一個移民故事,阿米翻開自己的繪本,講解心路:「這一年發生的事,令我覺得留在香港很不安,下一刻發生甚麼事?我會否走不到?很多朋友叫我不要杞人憂天,小市民怎會被人搞,但我慢慢看見事情發生,未必與你無關,而且我是有感受的,每一日在香港很難受。BNO政策一出,門檻不高,我可以先過來,我便計劃要走。」
按理說,她的朋友是對的,小人物不是打壓對象,但每天發生的事證明常理不存在,「很多跟我說這番話的人本身有後着,家人有外國護照,說走便走,或在其他地方有資金,但我這些升斗市民講真錢不多,甚麼都在香港,任何政策都可能關乎我,例如不准調走資金,我便走不到。別人可能有辦法解決,但我沒有,內地人外遊都要申請,說不定政府不讓我飛去英國。可能有人覺得我想得太多,香港始終是國際城市,但如你所說,每天有不同事情發生,現在發生的事我也估不到,不是常人可以理解。」
去年兵凶戰危,她為了孩子跑到小學叩門,落得眼淚漣漣,「我找學校時看着facebook直播,但學校播放溫馨的歌,講述小朋友在學校很開心,我哭了,覺得自己甚麼都做不到,但要繼續在這個system玩這個遊戲,因為我要幫個仔找學校。」孩子縱不知道香港大難當前,單是教育生態足以令人窒息,漫畫家林祥焜身為人父,早前告訴本文記者,學校面試時老師問小孩每天在哪方下床,問題怪,盤算深,如果兩邊皆可,十之八九住在豪宅。
那次阿米也受盤問:「孩子爸爸呢?你有時間陪伴兒子?你做甚麼工作?你會回家吃飯嗎?你有時間教他做功課?」有理由相信老師生怕孩子來自問題家庭,添校方擔子,好媽媽認為:「這些問題與單親無關,有爸爸不等於陪伴兒子,很多家庭爸媽上班,工人陪小朋友,但學校不理,我覺得有歧視成份,所以去年我已打算走,覺得這個社會好恐怖。」社會分開兩大陣營,有良知地過活,以及純粹過活;學校也有兩類,帶着愛心壓迫學生,或者純粹壓迫,她解釋:「我不是說香港很差,講真我很喜歡這裏,但小朋友在香港讀書很受壓迫。」
預言中的男孩不快樂,小息獨坐一旁看書,在外人跟前甚少說話,反而不時問媽媽何時帶他離開香港,教她心痛,「我很逼切想走,香港人有小朋友的話應該快些走,由於我是單親媽咪,更加為我的小朋友着想。」BNO移民直通車啟動,早走早享受,遲走有排受,她寧做早鳥,「當有這個政策,我覺得不要想太多,過來吧!及早過來適應更好,這是決心問題,如果再拖,你可能習慣了,覺得何必憂慮,你就不會再有感覺。」
阿米的媽很疼這個孫,堂姊膝下猶虛,更視孩子如同己出,但二人都支持居英決定,「她們捨得嗎?心裏面一定不捨得,但她們第一句就是:『快啲走!』我爸爸、妹妹也是這樣說,我身邊沒有一個人說:『吓,你走呀?』連這個反應都沒有。」家人希望兩母子趁今年暑假起程,在新環境迎接新學年,然而移民大事非同小可,籌備需時,「我記得搞到9月、10月,我媽媽說:『你仲未走?』」
兩口子家當多的是,斷捨離談何容易,大人難捨實木傢俬、衣服書籍,小朋友難離消防車睡床、玩具大堆,欲斷難斷,必須租用一整個貨櫃運送,夾櫃免問,盛惠六萬大元。法例規定,獲得撫養權的父親或母親帶同子女永久離開香港,必須向法庭申請,要是雙親另一方反對,便由法官裁決,結果孩子的爸開了綠燈,但法律手續又花一筆,埋單計數,搬家移民幹掉10萬塊錢。阿米不算有米,本有積蓄60萬元,一下子降至半球,去地球另一端揭開新一頁,她對生命很有信心,「好多人說賣樓走,我說我沒有樓,仍然要走,因為我覺得這裏生活真的不適合我,我有計過幾十萬元如何過活。」
11月23號到埗,素聞Leave Outside the Rules(LOTR)阻滯不少,到了倫敦希斯路機場,果然看見好些家庭坐在一旁乾等,同是「倫」落人,她過關出奇地順利,關員所問不多,但見小伙子幫媽媽拿東西,更出言鼓勵,機場職員又替他們搬行李,好媽媽記在心頭,「整個過程我沒遇過不好的人,甚至剛才我在出面整車,鄰居也say hi。」落戶倫敦第五區,先租住airbnb,「周圍的人沒有歧視,倫敦有不同國家、種族的人,你有口音不是問題,因為人人口音不同,你講得好不好人家不理。」
朋友警告冬日英國早天黑,易抑鬱,阿米既來之則安之,「早天黑有何問題,這裏環境就是這樣,幾有特色、幾得意吖,要咁多陽光做乜,曬得多有雀斑!」她與兒子迅速融入,不怕空虛寂寞和凍,「冬天當然凍,難道冬天熱?冬天凍就着外套,我份人就是這樣,覺得沒有問題。有人問我適應了嗎?我沒有適應問題,為何要適應,根本完全冇嘢!」不怕凍嗎﹖且來個快速測試,英國電費高昂,業主好大整蠱,關掉暖氣,害母子二人「凍到癲咗」,起床、換衫風筒當暖爐,「真係凍,有一、兩日只有一、兩度,沖涼好好笑,我同個仔互相暖毛巾,用風筒吹熱條毛巾交給對方,否則沖完涼凍死!」
母兼父職,到埗翌日即物色倫敦zone 5房子長住,「租樓過程比較麻煩,香港租樓業主和地產OK就簽約,這裏有referencing公司,即使業主OK,地產辦好手續,但referencing公司查我家宅。」對方索取香港住址證明,致電前業主、舊僱主,又查閱銀行戶口,但不介意這家人單親,這點勝過香港病態學校。
阿米離港前任職marketing,現時仍替舊公司做兼職,因此每天清晨六點起身開工配合同事,時值香港下午。由於不是正職,理想房子找到了,但要繳交全年租金;買二手車代步又花了八萬港元,不是說家境不好嗎?「所以我好慳,唔出街食飯,食麥當勞當fine dining呀大佬,而且唔好食咁多。」外國老麥絕不便宜,「兩個人食咗90幾蚊(港元),成嚿水呀!」
一個單身,一個獨生,從此相依為命,小男孩來到英國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在機場便已四處搭訕,來到新居又幫忙安裝家具。一天他在倫敦街頭奔跑,媽媽鬧着玩阻截,路人看見這個細路和大細路,相對而笑,「這裏人人say hello,香港人會覺得好奇怪,乜嘢事呀?」她在香港何曾喪玩過,說到底早年是OT怪,「八點幾放工?不是,你想想吃個甚麼飯,然後做到十二點幾一點。有小朋友之後覺得時間不是這樣用,你不能錯過小朋友成長,你發覺人生不是工作最重要,你身邊的人最重要,所以外國生活很適合我。」
初次體驗逼人「英」氣即深深愛上,立意付託終身,小女子不敢有負,忠貞遠追古人,她更奉勸其他實習英國人:「放開啲啦,嘗試從新start一個生活,唔好話冇茶飲唔得。很多人說英國冇啖好食,其實大把嘢好食,不一定要煮個飯才是有啖好食,不要搬香港模式過來!」不少人移民只是換個地方,複製貼上原有生活,她不認同,「你過來英國生活,就應該享受英國生活,不要介懷超級市場沒有蠔油,沒蠔油就用其他調味料吧,這方面香港人很緊張,組成一個社群,一定要跟香港人溝通照應,其實你已經不當自己是英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