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怪談:游說即是等價交換(郭耀斌)

國際怪談:游說即是等價交換(郭耀斌)

美國德州共和黨參議員克魯茲表態反對參議院以快速程序表決通過《香港人民自由和選擇法》,導致這項獲眾議院一致支持的法案必須按正常程序在參議院審理,意味不可能趕及在總統特朗普任期結束前簽署成法。克魯茲與佛羅里達州共和黨參議員魯比奧的支持香港立場為人熟悉,因此當克魯茲以有違美國移民政策為理由,反對法案快速通過時,對美國有期盼的香港人登時諤然,甚至直斥克魯茲不可信。

一年前,中大和理大之戰獲得美國國會一致同情,迅速表決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到了今日,香港的抗爭勢力近乎被北京殲滅,抗爭者相繼流亡,美國國會同樣支持友港法案,但竟然被一名友港議員稍為阻撓。背後所揭示的是,香港人以往常用的游說策略是「賣小強」,但美國和其他國家有別於英國,沒有拖欠香港人歷史責任,當慘況不再足夠說服美國和其他國家在不同渠道繼續支援香港人(親美的庫爾德人處境也許更慘),游說的效率只會越來越低。也就是,要自身發掘更多游說的籌碼,以及更加了解對方的條件限制或利益所在。

美台處理港難民的國安考量

克魯茲反對寬鬆地給予香港人以難民身份前往美國尋求庇護,除了指控民主黨藉此放鬆收容難民的資格,為來自中南美洲的非法移民製造更多合法居留的理據,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他提到中國可以利用這個美國收容港人難民的渠道,派間諜滲透到美國,藉此威脅美國國家安全。

克魯茲此論點,與台灣政府至今仍根據《香港澳門關係條例》處理港人流亡個案,而非另立法例專門處理,想法大同小異。一直有流亡台灣的港人,希望同情港人處境的蔡英文政府,把處理港人難民的做法規範化。站在台北的角度,香港與台灣固然是唇齒相依,香港淪亡後必然是輪到台灣承受中國的政治壓迫,但台灣所面對的情況比香港更深一層,那就是在美中交惡下,確切存在的軍事威脅。台灣主權之於中國,不但是國家統一的民族主義綱領,更是突破美國地緣戰略圍堵、動搖美國之於亞洲甚至全球霸權地位的關鍵點,故此儘管台灣與美國關係已發展至近年最親密的階段,蔡英文面對北京時亦是小心翼翼,沒有仗着美國極力扶持而貿然擺出強硬的姿態。因此,回到收容港人難民這一點,蔡英文政府沿用低調且不規範的方式處理港人難民問題,一方面可以盡量減少中國的口實,另一方面保持篩選港人難民時的靈活性,堵截滲透來源。

克魯茲選擇在這個正常必獲參議院表決通過的法案中「玩嘢」,擺姿態以示其支持嚴格審批難民或移民的立場,與其說他背棄港人,其實可藉此提醒現正參與對美國游說或對美國抱有期望的熱心港人,游說是徹頭徹尾的利益交換。游說的最高境界,是對方不得不接受你開出的條件,誠如《教父》(The Godfather)原著小說主角維托柯利昂(Vito Corleone)所說(電影版《教父》由維托柯利昂的小兒子米高柯利昂(Michael Corleone)所說):「我會開出他不能拒絕的條件。」(I’m gonna make him an offer he can’t refuse.)但達到這個境界前(參考猶太游說組織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力),等價交換是一切的基礎。

郭耀斌

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