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發展商或大業主銷售的非住宅項目,會為地產代理提供佣金全數減落樓價的付款辦法,例如單位定價1,000萬元,佣金3%,單位就減3%承惠970萬元,平了30萬元。原本的3%佣金,發展商當然不會支付這位有代理身份的買家,而由於需要有代理行出單,或會把佣金0.5%支付予代理行,因此,實際可能減2.5%。
有些經紀知道有佣金減落樓價這伎倆,雖說只是折讓3%,但相比起,搵自己人做自己單刁,假設是1,000萬元物業,就算回爆3%佣,都要跟公司拆賬,一般三七分賬,經紀個人只袋9萬元。很久以前,非住宅市場透明度低的時候,高層自己出票hold住批貨,然後再派下屬去跑個客返來接貨。他心諗,折讓價拿貨,市場沒大波動,唔會輸得去邊,如果好彩,項目熱賣,索性自己摸貨,從中獲利。但是今天這個市,不就。
區區3%,看似無肉食,但假設物業1億元呢?大拿拿300萬元,相信這是不少人幾年的年薪。我知道早年有個別經紀,其中一個入市元素是看中了這看似雞碎卻實際和味的折讓價,心想價位橫行求其有個街客以市價承接都坐定粒六。然而遇正工商舖大寒冬,那些幾千萬元貨仔冧價一半案例,比比皆是。這些當日貪圖一百幾十萬元的個別經紀,認真是贏粒糖輸間廠。
小師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