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年輕家庭移民台灣,小孩都是介乎幼稚園、小學的階段。剛好我們的鄰居馮先生是教育部前高層,所以我們就特意拜訪了他,向他請教有關台灣小學體制的實況,希望可以和大家更全面的分享台灣小學選校的資訊。
台灣的小學和中學都是採取「滿足歲」入讀政策。例如入讀小一的學生,以每年的九月一日為界線,學生需要在當學年的九月一日前滿六足歲才可以入學,基本上就是差一天也沒法入學。我們的二哥就是九月底出生的孩子,所以當年就算他是來台灣念幼稚園,也突然由在香港的「細b」變成在台灣的「大b」,要重讀K1。
原來要成為一位國小老師也不簡單,準老師需要參加分縣市舉行的甄選考試,聽說合格率只有幾個百分點,但因為國小老師的福利比較完善,所以要當上國小老師需要過五關斬六將,相對來說要在私小當老師好像比較容易。背後的意思就是說,如果論師資,國小老師好像比較厲害,但當然國小的制度和規管比較嚴格,教學上的彈性也比私立小學低,而且台灣本地國小的競爭力和學校情況南轅北轍,各地國小的情況差異很大。
台灣國小都是以學生戶籍地作分配,當然無論是台灣本地生或移民的家庭,為數不少都是以選擇心儀的學校為目標,然後搬戶籍地作遷就,孟母三遷在台灣也很普遍。
有些位於台北地區的明星小學,甚至會看孩子在戶籍地的設立年期長短排入讀的先後次序。 其實台灣少子化的情況也很嚴重,普遍來說除了一些明星學校外,學校入讀的競爭情況相對比香港的低。理論上是不能做考核學生能力的入學考試,當然很多私立學校都會以其他名目的評核、面試來挑選學生。
至於我們怎樣可以了解每間學校的排名呢?這個或許是很多家長很關注的問題。馮先生笑說,有關台灣學校的排名,最準確就是「市場口碑排名」,打開google 搜尋一下,坊間就有一堆口耳相傳的學校排名名單,其實台灣教育部也有公開評核學校的報告,但不是每個人都看得懂箇中玄機。
說到底,我們這些對台灣人生路不熟的家長,究竟可以怎樣為孩子在台灣選擇合適的學校呢?
想不到馮先生的建議,居然和我們當年選校的策略幾乎相同。要「隔山找牛」,可以先從台灣很有名氣的親子學校網站「親子天下」着手,在我的新書中,也有關台灣選校策略方面的介紹。
第一步就是把心儀的學校類別名單找出來。當年在香港,我就先把台灣所有的實驗學校名單整理收集。
第二步就是從每一間學校的學校網站着手,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馮先生尤其提醒我們,一定要看學校的校長創辦人介紹,一間學校的成與敗、好與壞,坦白說很多時候都是看校長的理念和領導,在學校網站中也可以初步了解學校未來的教學方向和整體計劃。
最後篩選出心儀的學校後,下一步就是直接約學校參觀,不要完全相信道聽塗說的學校花邊新聞,要親身帶着孩子參觀學校和學校老師面談了解。
所以我們常常勸移民來台灣的爸媽,不要着急在香港就決定孩子讀哪間學校,不妨帶着孩子先來台灣定居,給他們一點時間適應新環境後,再親身讓他們到學校走走,大家才知道哪一間學校是我們的那一杯茶。
Cass(King Kong 媽媽)
八十後爸媽,兩年抱兩後,做了全職爸媽陪伴孩子成長,二○一七年五月舉家移民台灣,重新出發,帶着孩子找另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