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阿聯酋今年8月在美國斡旋下歷史性與以色列關係正常化後,多個阿拉伯國家都相繼宣佈與以國建交,外界的目光現時都聚焦在「大獎」沙地阿拉伯何時會跟隨。消息雖指掌沙地大權的王儲穆罕默德傾向親以,但遭顯赫的王室成員、甚至父王薩勒曼反對,或是迄今仍未成事的原因。
沙地作為阿拉伯世界的龍頭大國若也願意承認以色列,無疑是美國總統特朗普政府外交勝利的重要標誌。穆罕默德據報亦希望與共同敵人為伊朗的以色列有更緊密的貿易、旅遊和保安關係,故較傾向修好,為雙方關係帶來曙光。多方消息都指,他約四周前曾在沙地北部的「新未來城」(NEOM)與以色列總理內坦亞胡和美國國務卿蓬佩奧見面,惹來外界遐想。
王室內支持建交的還有71歲、曾任駐美國大使22年的班達爾親王(Bandar bin Sultan Al Saud),他曾在接受電視訪問時高調批評巴勒斯坦領導層,認為「我們能為這些人做的事有限」,更稱「波斯灣國家現在是時候以自己的利益為先」,暗示應放棄過往堅定支持巴勒斯坦人的姿勢,調整外交方向。
不過,75歲、被視為沙地王室非官方發言人的圖爾基費薩爾親王(Turki bin Faisal Al Saud)卻持相反態度。他早前在巴林出席會議被問及沙地會否與以色列修好時,譴責以色列佔領了鄰近的阿拉伯土地,是「最後的西方殖民力量」,又以站不住腳的安全理由將這些土地的原住民送入集中營,展示出強烈的反以情緒。他更形容阿聯酋與以色列宣佈建交時簽訂的《亞伯拉罕協定》沒有「神聖權威」,強調2002年支持巴勒斯坦人建國的「阿拉伯和平倡議」才是阿拉伯人承諾。
沙地與以色列建交要考慮的因素除了巴勒斯坦的地位,相信還有美國政權更迭。由於下月就職的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揚言會返回伊朗核協議和與對方談判,態度比特朗普溫和,意味沙地靠攏以色列圍堵伊朗未必符合美國下屆政府的外交方針,或令沙地一些親王有所顧忌。
外界估計,穆罕默德或曾大力推動與以色列修好,但不獲薩勒曼接受,餘下來的問題是他能否越過父王作出這富爭議的外交舉動。一名與沙地王室關係密切的西方人物認為,如穆罕默德認為此事有好處,就會直接去做,亦不見得薩勒曼能阻止他,相信他目前或試圖藉此向美國和以色列要求更多好處,不會只滿足於美以制訂對伊朗策略時要徵求沙地意見的協定。
英國《泰晤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