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東亞男人之變性 - 陶傑

論東亞男人之變性 - 陶傑

南華早報一名前星加坡裔男編輯宣佈變性,並將以前的英文名Reginald改為Gina。留長頭髮,從此以女性姿態出現。

該老總曾活躍於外國記者會,朋僚甚多,洋人沒有嚇一跳,都知道這位前老總有點前科。將Reginald一名改為Gina,確實是神來之筆,也不愧是英文報紙的編輯了。

西方國家明星名人宣佈廢棄生來性別,跨界做另一性,本來是個人自由,不知為何變成國際新聞。變性是一項個人決定,並非對人類的貢獻。若變性而勇氣可嘉,成為所謂風雲人物,則一名共產黨員宣佈退黨,也應該享有同樣的「曝光率」。但傳媒未予同樣的禮遇,可見白左的無聊。

洋人變性,是浩大的生理改造工程。但亞洲之間,公認亞洲男人本來男性的睾丸酮,比起異族不甚發達。中共創始人陳獨秀於此有獨到之見,說中國人是墮落衰落之物。中國男性青年則:「手無縛雞之力,心無一夫之雄,白面纖腰,嫵媚若處子。畏寒怯熱,柔弱若病夫,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國民,將何以任重而致遠乎?」

陳獨秀批判中國男性廣泛「相公化」。認為全國青年,「悉秉浦柳之姿」。論批判中國民族,又如何少得了魯迅。魯迅補刀結論:「中國最偉大最永久的藝術,是男人扮女人。」

兩位先賢的創見,百年之後似更為有效。一孩政策,生出來的男生驕生慣養,大媽師奶則瘋狂追星小鮮肉榜。韓星整型風感染,除了演過「周總理」、四十四歲還為母親慶生上載照片的陳坤,小一哥吳亦凡、陸版小虎隊王俊凱,還有牛劇「微微一笑很傾城」的完美校草大神肖奈,皆散發千般陰柔、萬種韻味,心情所至,性別界限溶化,令乾隆和和珅若還魂再世,也自嘆為何早生了三百年。

北方的中國男人,氣魄稍有擔當的比較「姜文」;長江流域一有滿肚子壞水的,盡皆「馮小剛」,而廣東省則盛產滑頭的周星馳與成龍。

洋人來到中國,眼見遍地的美女,心中都咀咒上帝:我們家的鬼婆,被女權和睾丸酮分成了男人,真正的女人在遠東,卻為何遠東的男人又沒有一個像男人。

性別逆倒全球化之下,獨星馬的華人,不知是否二百年水土薰陶,十之八九都娘娘腔。本來不需變性,單一個坐姿,講一句話,揮動一朵蘭花手,已經「百嬌十媚」了。至於香港特區,一干男性高官,則一早被定性為二十一世紀太監團隊,卻只是沒有小鮮肉的可口姿態。在實用主義的光譜上,有如豬骨與人的盲腸,對世界毫無貢獻可言,方真是人口低端之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