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世界是追求獨立思考的世界。IB國際文憑課程在短短幾十年間,受到全球廣泛認可,是對其課程設計可以培養學生面對未來世界的肯定。IB課程裏有一科叫「知識論」(Theory of Knowledge,TOK),雖然此科不必考試、學生需寫1,600字論文,但其重要性卻不在其他科目之下,甚至可以視為IB課程精髓所在。
顧名思義,這科是知識的理論,要求學生以批判性思維,重新檢視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從哪裏來?如何建構?怎樣肯定真確無誤?這是對「知識」的一場反思。試看看TOK一條舊試題:
“The importance of establishing incontrovertible facts is overestimated. Most knowledge deals in ambiguity.” Discuss this statement with reference to two areas of knowledge.
「『建立無可爭議事實的重要性是被高估了,大部份的知識是不明確的。』試以兩個知識範疇去評論這句子。」
這試題頗有哲學性的思考,甚麼是「事實」、甚麼是「知識」?有沒有無可爭議的事實?知識建基於事實,卻帶着不明確,又如何解?題目談的是知識的局限,恰如科學家抱持的信念:科學知識都是等待被證偽。
同樣,DSE也是受廣泛認可的課程。通識科的設計,雖然未去到要求學生對「知識」作出批判,但通識課程鼓勵學生思考,教他們要以堅實論據來支持自己立場,本來是很好的腦袋鍛煉。況且,通識試題不只限於時事政治,還有環保、甚至考過韓國音樂文化。如果林鄭說通識教學生為反而反,何不看一看2019年試題:
「『為加強中國的全球影響力,吸引外籍學生到中國學習比設立孔子學院更有效。』你是否同意這看法?參考所提供的資料及就你所知,解釋你的答案。」
試題可是開宗明義「為加強中國的全球影響力」!
這邊廂,DSE的通識科最終淪落到要被大刀闊斧改革甚至易名的下場;另邊廂,IB的TOK擺明車馬要求學生有很深的批判思維。如何傷害/培養本地學生面向全球的競爭力,這實在是一等一的大事。
蘇菲
有小型飛機師牌的媽媽,拒做直升機家長,讓孩子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