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調查新聞近期備受打壓,繼港台《鏗鏘集》編導因查車牌報道被捕後,有線《新聞刺針》團隊月初亦遭全數解僱,重挫本地調查新聞。親身感受過調查新聞力量的青衣地區組織認為,調查報道揭露事件真相,直言當年若無調查報道為居民深入淺出講解圍標問題,絕無可能推翻舊法團創造奇蹟。沙中綫紅磡站剪筋醜聞的吹哨人亦指,全靠傳媒持續報道撕破謊言,證實有人擅自改動工程兼隱瞞事件,車站才有機會進行補救工程,確保結構安全。有新聞系老師稱調查報道揭發真相助社會改正,但承認成本高又易得罪權貴,能否存續只在投資者一念之間。
「點解會整呢個facebook群組出嚟,就係因為蘋果動新聞有單死人種票。」青衣長安邨「長安後浪」始創成員King表示,四年前他們看到本報一則關於邨內已去世業主疑被冒簽法團授權書的調查報道,引發他及一班街坊關心法團事務,列席會議並索取文件,「點知越睇就越多問題」。另一成員Thomas指,要改變情況首要是換走當時的法團,他們最初試過用派傳單、開街站等方式,向邨民講述法團有賬目問題,卻屢被質疑「搞事」,「即使你講嘅嘢係事實都好,但你冇足夠公信力就會變成係搞事。」
無計可施下,他們接觸有線《新聞刺針》,記者在一堆文件中篩選出不尋常的天價垃圾桶開支,跟進調查後揭發入標公司背後均屬同一負責人,疑似圍標。「我哋就問佢(《刺針》)可唔可以拎條片去播,就喺條邨出入必經之路紅綠燈位放部Projector,唔好意思啦你買餸定返屋企都要望咗先。」
成員Terence稱報道在數分鐘內傳達他們解釋數十次都未能講清楚的問題,事後街坊茶餘飯後的話題均圍繞法團,「講到連隔籬邨都知,播完之後我哋真係覺得,唔係喎可能有奇蹟喎。」兩個月後換屆選舉中,長安邨有破紀錄近三分一業戶出席或授權投票,成功踢走把持邨務十多年的舊法團,亦成為香港其他屋邨打破法團壟斷的取經對象。
但同一個開場,故事在另一邊發展出不一樣的結果。長安邨垃圾桶圍標報道在2017年獲得消委會消費權益新聞報道獎影像(長片)的銀獎,惟負責的記者在月初有線新聞裁員之中,與整組備受讚譽的《新聞刺針》團隊同遭即時解僱,「越優秀越要炒」成為公眾最難理解的行徑,調查新聞亦仿似是隨時可放棄的雞肋。
「如果無偵查式跟進報道,社會就唔會知道原來Jason Poon講嘅嘢係真嘅。」兩年前以「吹哨人(Whistleblower)」角色,揭發港鐵沙中綫工程紅磡站月台剪短鋼筋醜聞,當時擔任工程二判商的潘焯鴻表示,曾經試過按程序逐級反映,先是打電話後再用電郵,「好似林鄭月娥咁mild啲嘅方法,唔係話一隊就攞支大杉」,換來只是涉事者的打壓,包括聯同其他大判公司拖糧,令營業額在幾年間由高達七億元,去到現時需要清盤。
潘指出自己當時手握不少證據,曾經尋找議員協助,「但最後啲料去晒對方嗰度,好恐怖」,亦憂慮若只是靠開記者會或出新聞稿公開,「港鐵PR會用盡方法將呢件事淡化,用港鐵淫威或者金漆招牌去壓落件事度,話所有事都係潘焯鴻搞出嚟,話我只係為錢,之後就無㗎啦完㗎啦」,這些憂慮亦在事件公開初期成為事實。
他最終找到本報調查組,「因為調查型媒體本身都會verify我嘅資料,唔會我畀乜佢就寫乜,所有資料都要睇到好清楚、fact check晒,甚至問埋對方先至會寫出嚟,成件事我亦都覺得對對方公平,對公眾亦都有交代」。本報連番偵查後揭發工程大話連篇,迫使政府成立獨立調查,紅磡站亦需要進行補救工程。
調查報道一直是揭露社會不公、甚至官商勾結的重要方式,遠至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偷步買車,近至近期警務處助理處長陶輝住所僭建,一再刺痛權貴。惟政府去年起收緊查冊安排,先有入境處禁止傳媒就報道查冊結婚及出生紀錄,再因警察員佐級協會以法律手段限制傳媒查閱選民登記冊。11月時港台《鏗鏘集》編導蔡玉玲亦因用車牌查冊資料作報道被拘捕。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高級講師陳惜姿表示,調查報道往往需要花很長的時間,產量不多成本卻高昂,甚至有機會因報道得罪人,「如果個老闆唔係話好硬淨,唔係諗住打官司都會幫你撐嘅,其實會受到壓力」,存續只在投資者一念之間,除非找到新的經濟模型,如有讀者願意眾籌月捐去支持,調查新聞最終或將消失。
現時本港並非所有傳媒皆設獨立調查組;2015年有線新聞前記者吳曉東眾籌470萬元,成立以調查新聞為主的《傳真社》,同時繼續接受市民捐助營運;至2018年末,《傳真社》因資金不足宣佈縮減採訪團隊至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