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公屋供應不足,不少基層家庭被迫居於環境惡劣的劏房。調查發現,逾七成劏房戶的子女學業成績僅為中等或以下;不少受訪的劏房戶指疫情之下,子女被迫在家上網學習,由於居住環境狹窄,經常出現精神不集中狀況。團體促請政府加建公屋、加快落實租務管制等措施,保障基層兒童的學習權利。
循道衛理亞斯理社會服務處聯同全港關注劏房平台,在明愛荃灣社區中心協助下,於今年7至8月以問卷形式訪問193名荃灣區劏房戶,了解劏房兒童的學習狀況。調查亦分別進行四次家庭深入訪談及兩節共20位家長聚焦小組。受訪劏房家庭收入平均約為1.4萬元,居住單位平均租金為5,740元、面積僅約123.5呎,租金佔收入約四成。
調查發現,71%受訪者指子女的學業成績為中等或以下。訪談及聚焦小組中,受訪者認為子女在家學習時經常精神不集中。由於劏房缺乏位置擺放書枱,部份學童需在床上學習或使用「朝桁晚拆」的多用途枱(用途包括學習、用膳、放置雜物等)。
193個受訪家庭在「家裏環境影響兒童學習」的多項選擇問題上,逾90%認為劏房對「學習空間大小」有影響,其次為「空氣質素差」及「多噪音」,反映受訪家庭認同居住面積影響子女學習。
武漢肺炎疫情肆虐,學校改為網上學習。調查發現,78%有網上學習經驗的受訪家庭指子女在網上學習遇到困難,包括缺乏硬件及網絡軟件、環境狹窄至未有足夠間隔能獨立上課、操作困難、專注力因環境因素變低等。若家中兩名子女需同時上課,更會互相為對方造成騷擾。
居於荃灣的陳女士育有一對子女,她稱劏房每月租金連水電費約6,300元,已佔家庭收入約三成。她坦言,疫情下子女要網上上課,「我無辦法買平板電腦,小朋友只可以用手機上堂,搞到專注力不好,兩個人互相嘈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