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男女●一代作風 黃珍珍泰國菜館

飲食男女●一代作風 黃珍珍泰國菜館

猶如文化大熔爐的九龍城,瀰漫着濃郁的異國情調。

多個來自亞洲各地的族群在此地扎下了根,

因而形成獨特的文化社區。

穿梭於地道的舊城面貌和綠樹繁茂的市郊風情,

便可發現新舊融合的景貌。

歷史悠久的九龍城,時代巨輪在當地刻下了軌迹,

一些古蹟可以追溯到十三世紀,比香港開埠還要早了好幾百年。

世道變化之大如滄海桑田,汪洋大海不知何時化成植桑之田,

如今當地許多歷史建築已成了摩登咖啡店,舊村莊被改建,

老的工業設施也搖身一變,成了創意園地。

另外一些地方,則變作充滿東南亞色彩的餐廳。

佇立九龍城打鼓嶺道的黃珍珍泰國菜館,經營逾三十載,現時,由現任老闆Jacky來接棒。

他曾負笈英國留學,修畢工商管理碩士,回流香港接管餐廳。

面對着風雨飄搖的年頭,先是波瀾壯闊的社會運動,及後是一波接一波的疫病爆發,全城嚴陣戒備,

第四波疫情或許重挫食肆營業額,Jacky仍以樂觀積極的心態來面對,支撐下去的原動力是其背後的摯親,

以及「生於斯,長於斯」的成長憶記,深刻的味覺記憶足以概括零零碎碎的回憶影像。

Jacky是黃珍珍的第三代掌舵人,傳承了兩代人心血。

不知是否遺傳自媽媽,Jacky自小就有生意頭腦。

潘生有自己的生意要打理,夫妻二人難得於舖頭合照。

老店堅持自家炒辣椒油,因為辣是老店的靈魂。

猜猜畫畫

黃珍珍泰國菜館的原創辦人是一名泰國婦人,名叫「黃妮」。憑着煮得一手美味泰國菜而揚名。昔日,眾多人客慕名而來嚐鮮,甚至願意等待足足一個小時。Jacky的媽媽潘太是黃珍珍泰國菜館前一任老闆,雖年逾花甲,仍身壯力健健步如飛,活脫脫是女強人的形象,原來是「熬」了數十載的功夫底子,營營役役的生活是「火候」,不屈不撓的意志是上湯佳餚。

黃妮與潘太因為是毗鄰,彼此認識,潘太經常光顧老店解饞;黃妮則十分欣賞潘太的生意頭腦,惺惺相惜。有一年,黃妮以資金不足為理由,勸說潘太投資菜館,她憶述:「佢諗住將菜館頂手畀我,自己返泰國,做自己想做嘅事。接手後我哋一直都有一個好緊密嘅溝通,每樣食材都會幫我哋買貨,芽菜、香葉、檸檬汁之類,全部都係由泰國入口。」食材固然新鮮和地道,廚師更是百分百泰國人,以原汁原味的方式演繹泰式佳餚,泰國風味躍然於舌尖之上。掛在嘴唇邊的不僅僅是滋味美食,還有一些趣味逸事,潘太說來不禁莞爾:「有一樣係好搞笑,就係語言溝通隔膜,我哋唔識泰文,一來餐牌係由泰文寫成,二來廚師都唔太識廣東話。於是,最初我哋透過畫公仔嚟表達,畫吓畫吓一段時間,就諗到不如簡單啲用寫號碼。廚師一睇到號碼,就即刻知要煮咩餸,唔使睇住公仔估估吓。」

黃珍珍的招牌菜是泰式咖喱蟹,甜、香、辣、濃、滑俱全,沒有使用咖喱粉,主旋律是自家炮製的辣椒油,一整隻蟹浸泡在滿滿一盤綿密香濃的黃咖喱中,乍看已讓人垂涎。潘太屈指一算,這些美好的傳統味道貫徹了多年,她語重心長地說:「如果連第一代一齊去計,呢個味道有四十幾年。做人同做飲食一樣,要用心做,唔好偏離初心。」如此下來,一做就做了數十載,好些廚子至今仍在店裏面工作。

潘太年輕時沒有陪伴兒子,幸好如今二人關係親密。

潘生﹑潘太及Jacky甚少有家庭樂,有得必有捨。

窮一輩子

最老的大廚,正在熬一鍋豬骨湯。看着湯勺與湯水攪動出來的漩渦,忽而恍神。也許,親子情感未必如熬老火湯,時間愈長,火愈旺,愈是深厚。台灣作家龍應台目送兒子長大成人,以詩意的筆觸書寫了一些啟悟──「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看起來,着實予人一種醍醐灌頂之感,儘管有否珍重往昔時光,不管歲月靜好或是喧囂,都追不回來。

潘太深明這個道理,埋頭苦幹衝了一輩子,驀然回首,欷歔往昔錯過了的親子時光追不回,沒有半聲嘆息,她要保持堅強的女性形象,說來卻不禁泛起一點淚光,閃爍半晌。Jacky童年時,潘太忙於打理餐廳業務以維持生計,無暇照顧仍在襁褓的兒子,便把其寄養在別人家中,「出世十二朝,就將阿仔寄託喺人哋屋企,人哋星期五六或者日就會湊返屋企,但我就無……」欲語還休,潘太頓了一頓,沉思半晌,昨日之憶可能有一點揪心。也許是因為自己童年時家境貧困,自小就要出來打工賺錢,搵食艱難是她自小的觀念,直至長大後都未更改。然而,對於過往,她有種種反思:「嗰陣喺度諗,開餐廳做生意,唔適宜做母親,因為工作時間好長,一星期做足七日,幾乎成副心機放晒落去。」但最終偶然得子,她毅然成為母親,但卻沒法放下工作。當時,她經常問Jacky一個問題:「媽咪冇晒時間陪你,你會唔會唔開心?」兒子生性,屢說沒有,但她深知事實不然,她續言:「其實,問咗同一個問題咁耐,發覺自己都冇乜點改善,都係冇時間陪個仔,始終都要搵錢養家,變咗喺生活上唔能夠同佢一齊經歷好多,唔能夠陪住佢成長。我眼見,覺得阿仔細個嘅時候係唔開心,細細個都係得佢自己一個,可能對佢嚟講係一個成長嘅缺陷。」如今倒好,她選擇舒心地活在當下,選擇了退下火線,便全然退下來,放心地交給兒子打理餐廳,「退而不休」這四字不存在於她的字典內。

幸好都是老員工,開會氣氛甚歡樂。

母親退休後,換了Jacky主持會議。

員工都是泰國人,Jacky與他們溝通也沒有難度。

Jacky很早成家立室,年紀輕輕已經有三子。

互信互諒

童年記憶所及,Jacky了解到媽媽以前因為工作,不想要小朋友,說來淡淡然,卻或許是生命中未能承受的輕。Jacky思想豁達,放得開,放不開究竟在執念,至誠的體諒跨越了母子倆的隔閡。儘管小時不一定全然懂得雙親心意,人大了,才會漸漸懂得父母的苦心。孝順懂事的他明瞭母親投放大量心血,辛苦經營餐廳,只為照顧家庭,以及希望能為下一代帶來美好生活,他從沒有怪責母親在其孩提時代的缺陪,反而自從接手黃珍珍以後,更能體諒媽媽往昔的辛勞。或許,因為Jacky很早便成家立室,養育三名子女,為人父母者自然更能了解雙親辛酸,「唔會埋怨,其實,媽媽真係好好。自己好早就有小朋友,所以好快就明,養兒方知父母恩呢個道理,更加明白家庭同事業兩邊兼顧嘅困難,同埋當中嘅無可奈何,有時真係分唔到身,喺兩邊拎個平衡都唔係口講咁容易,一日只係得廿四個鐘頭,用晒就係新嘅一日,仲可以點?其實撐住頭家唔易,經營餐廳亦都一樣好唔容易,好多嘢都要兼顧。」自從接手餐廳後,母親從不過問,為了感謝母親的信任,他盡了二百分的努力。只是如今,他似乎也重踏上母親舊路。

「阿仔性格都有啲地方似我,佢都好有正能量,思想好積極正面,遇到難題會諗方法去處理,唔會怨天怨地。」潘太了解兒子個性,勸也沒用。

Jacky的求學時期,不像現時的莘莘學子埋首於補習班或興趣活動,而是在餐館中幫忙,主要負責樓面的基本工作,送餐、送啤酒、送椰青予客人。潘太笑言:「佢細個做嘢好聰明,我教佢整理刀叉、餐紙,佢覺得呢啲功夫太過小兒科,佢唔鍾意做,就畀咗其他對客人嘅工作佢處理。呢十幾年佢好努力去學,作為媽媽覺得好難得。」Jacky在黃珍珍度過了數不清的春去秋來,一歲一枯榮,若說花事了,幸福知多少?幸福,可以是一種味道,在味蕾中滋生,滋養着漫長的人生,黃珍珍對Jacky而言是一種再熟悉不過的味道。他直言:「我大約十一歲已經有落舖頭,印象中,黃珍珍係一個開心嘅地方,黃珍珍嘅靈魂就係自己炒嘅辣油。」他如數家珍地介紹着每道特色泰菜,「泰式明爐烏頭用嘅係元朗烏頭;泰式咖喱蟹配法式麵包;開胃清新嘅柚子沙律;傳統泰式食法嘅新鮮生蝦刺身,要將生蝦、涼瓜、辣椒、蒜頭一啖放入口;鱔皮烤得香脆嘅串燒鮮白鱔,仲有……」三言兩語又把話題回歸舖頭。

二人看似輕快,其實剛在八月時,Jacky爸爸去世了。為此Jacky有了些許覺悟,知道世事難料。「我都唔知我幾時會走,我有個同事今年年初發現有癌症,我去關心佢時,都同佢講唔知係你死先定我死先。」問深一層,明天要死的話,今天他最想做甚麼?他思量了幾秒,說:「梗係同我幾個仔玩。」一旁的潘太甚欣慰,望着兒子的背影,淡淡言:「畀我再嚟多次,我唔會咁揀,我一定會花時間陪佢,佢係一個人嚟㗎。」只是時光,從不回頭,一代作風,一代迎風。●

醃生蝦刺身。小$148/大$248

馬拉盞炒通菜,又名飛天通菜。$96

泰式冬陰功湯。例牌$88/細$166/中$236/大$316

泰式明爐烏頭,採用楊氏烏頭。 $218

黃珍珍泰國菜館

地址:九龍城打鼓嶺道23號百營中心地庫至1樓

電話:2716 6269

營業時間:12nn-3pm,6pm-11pm

撰文:黃寶琳

攝影:胡浩賢

編輯:潘惠卿

美術:魏家祺